杂志汇中国民族

相携陌上看花去

作者:张瑶

□ 文/本刊记者 张瑶

在广西有这样一首山歌:

“民族团结山歌响,友谊花朵满园香;情深好比鱼和水,同上新阶奔小康。”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近年来,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紧紧抓住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个重点,以增进民族团结、共建和谐边疆为目标,推进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八桂大地一年四季花开不败,“民族团结之花”也随着创建之风开遍壮乡。

花开人正欢:排岜庄的幸福生活

走进南宁市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排岜庄的时候正值盛夏,空气中弥漫着百香果清甜的味道。好客的瑶乡人拿出自制的百香果汁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淳朴热情的笑容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近年来,排岜庄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建起400亩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如今排岜人的生活也如百香果一样甜美。

镇圩瑶族乡成立于1984年10月14日,是广西59个民族乡之一。排岜庄位于镇圩乡西北角,全庄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81人,瑶族人口592人。由于身处大石山区,土地贫瘠,“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当地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几年前,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谋生,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活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走进排岜庄,首先进映视野的是一座装饰现代、设施完善的幼儿园;庄内平整的道路两旁,一座座具有瑶族风情的白墙民居错落有致;村中央的古树旁,民族文化戏台、公共健身器材、休憩的桌椅一应俱全……排岜庄着眼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用三年时间为村民创建了一个舒适、清洁、优美的宜居家园。

参天古树带来一丝荫凉。树荫下,一群老奶奶跳起活力十足的广场舞。她们随着现代音乐起舞,动作却充满民族风情,“混搭”十分新颖。虽然她们中最年轻的已年过六旬,笑容和身姿却依然充满活力。“我们团队有瑶族、壮族、苗族还有汉族,舞蹈动作博采众长,都是我们自创的。”

韦志仁老人在村里担任文体委员,还是村老龄协会的负责人。他每天都组织几十位老人参加唱山歌、读书学报等活动,“我们中间80岁以上的就有17位老人”。今年78岁的韦志仁是退休教师,他看到村中留守老人的生活苦闷、精神压力大,便主动教大家唱歌读报,还结合排岜庄风情和民族政策法规自创了十几首歌曲。他在一首歌中写道:“我们是少数民族山寨,同饮一泉水,共享党优待;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展示山寨民族风采。”

排岜庄的各族同胞一同活动、一同歌唱,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之余,还在各民族间架起了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韦志仁告诉记者,村里一户巴马瑶族人家刚刚搬来的时候,由于生活习俗有些许不同,常与村里邻居发生摩擦,于是,韦志仁就挨家挨户去动员,最后组织了包括这家人在内的32个人来学唱歌。韦志仁特地挑选了赞颂民族团结的歌曲,与大家一起排练了7天。歌学会了,邻里之间的相处也融洽了。

村里的100多位老人还自发组织起来,照顾村内的55名留守儿童。他们不仅为孩子们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文化、法制教育讲座,还与镇圩中心小学建立联系,积极向学校反映学生课余生活情况,全方位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老有所依,幼有所学。排岜庄“互帮互助、邻里和睦、团结友爱”的氛围,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日新月异的家乡也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青年回乡创业,蓝武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在广东从事3D设计行业的他去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也不舍独居多年的母亲,便将自己擅长的计算机技术与传统木工结合,用3D打印制造家具。“原材料就地取材,用的是我们大石山区的崖柏”。上好的木材经由电脑精密的雕琢,做出工艺复杂的成品销往广东和云南等地。“我们厂里现在有4个工人,都是周边的邻居”。蓝武告诉记者,目前厂里订单很多,“我明年还要购买机器,扩大生产规模”。去年春节,排岜庄还举行了一次“民族团结、和谐瑶家”青年座谈会,在外读书、务工的返乡青年和村里的群众500多人围坐在一起,畅谈家乡美好的未来。

夜幕降临,在村里新修的灯光球场上,村民们拿出各家的拿手菜,摆起了“百家宴”。在排岜,“团结串”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这种将肉和菜串成一串一口吃下的特色吃法,象征着团结与和谐。再过不久就是当地瑶族传统的达努节,村民们热情地邀请我们来参加,除了同吃“团结串”,还要同跳民族舞,同唱民族歌,同饮民族酒。


排岜村村民自制百香果汁

花开共谁看:贫困村变模范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穷不可怕,有力则行。”百色市靖西县化峒镇力行村书记蒙记清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力行村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集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石漠化连片治理区等五区一体的小山村。自2011年3月被确定为自治区民委“整村推进”定点扶贫联系点以来,经过4年多的不断努力,如今已经从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市闻名的先进村。这与力行村坚持“水果兴村”发展思路,稳扎稳打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种植和特色养殖业分不开。

目前全村种植水果面积达1660亩,户均拥有水果面积4亩以上,其中柑橘1200亩,百香果400多亩,田七、百合等中草药60多亩,培育生态农业种植公司和生态养殖公司2个,还成立了水果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养殖合作社。2013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4466元。

蒙记清告诉记者,为替产业发展铺平道路,村委共争取民族、水利、文化、扶贫、移民等部门资金1875万元,解决了村里800多亩旱地灌溉用水问题,建成村里8个自然屯进屯水泥道路,实施巷道水泥硬化和绿化工程。如今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生产难的问题,都已得到初步解决。

力行村的世居民族为壮族,但村民们都对蒙记清这位苗族书记交口称赞,感谢他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村民黄精国的“百香果+野猪养殖”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百香果和野猪的销路都很好,想扩大规模却难以贷到款。蒙记清了解情况后四处奔走,积极帮助他寻找资金、寻求公司合作。“我要让肯干的群众看到希望,充满信心。”

力行村的生活改善了,村民们也欢喜地迎来了第一位嫁进村里的“金凤凰”。2012年春节,在广东务工的壮族小伙子黄志声带着贵州沿河的土家族姑娘杨雪琴回到家乡。杨雪琴欣赏这里山青水秀的景色和瓜果飘香的繁荣,不远千里嫁到力行村。小两口承包村里的100多亩土地种上了水果、烤烟、桑蚕等经济作物,去年仅烤烟就创收10多万元,成为全村致富能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扩大。为此,力行村充分利用春节、三月三等重大节假日及农闲时间,举办“民族团结杯”拔河比赛、村屯篮球联赛,还自编自演开展文艺演出活动。


邓塘村村民表演烟墩大鼓

一段好春藏不住:“大鼓村”的发展新路

采访钦州市灵山县烟墩镇邓塘村时,灵山县民族事务局副局长卢家辉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令我印象深刻——当我手上捧着厚厚一叠他自己整理的资料,听他滔滔不绝地讲述家乡这几年的变化,我真切感受到了邓塘村人对发展的盼望和对如今美好生活的满足。

邓塘村地处丹霞红石岩地区,山村土地贫瘠、缺水,居住环境恶劣,群众出行很不方便。2001年起,邓塘村被定为灵山县扶贫开发规划对象,全面展开交通设施、生态环境建设。2009年邓塘村作为自治区民委“整村推进”首批定点扶贫联系点,争取到上级拨款80万元,新建进村水泥路、村屯路28公里,新建桥梁3座。到2012年,邓塘村每个村都通了进村水泥路,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开通了有线电视和电话,有的农户还装上了宽带。

邓塘村民脱离了贫困,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卢家辉仍在思索,家乡真正走向发展和富裕的道路在哪里?幸运的是,他在邓塘村独有的民族文化中看到了希望。

烟墩镇自明清就有过大年、办喜事时擂大鼓的习俗。烟墩大鼓因其巨大独特的造型和震撼恢弘的现场感染力,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民族文化。卢家辉告诉记者,邓塘村的大鼓文化保存非常完好,因而被灵山县命名为“大鼓村”。“每年春节都有上百面大鼓一起表演,吸引周边各个村镇的居民前来观看。”近年来,邓塘村积极建设壮族文化艺术特色村,成立了大鼓队和山歌队,不仅参加钦州市、灵山县的比赛取得好成绩,也带动各族村民积极参与,通过交往交流交融把心凝聚到了一起。“不管是留守村民,还是打工回乡的青年,都爱集中在‘民族之家’里唱山歌、打大鼓。”

最近,卢家辉正在与邓塘村委一道,为村民积极筹建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如今邓塘村民族文化艺术氛围浓郁,我们要为展示民族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一个更好的平台。”卢家辉充满信心地表示,中心广场项目的实施会为进一步开发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民族风情旅游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花独开不是春:凝聚民族团结的力量

走进贵港市港城镇龙井村,人们立刻能感受到一种古朴、宁静、祥和的氛围: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现代化的居民楼旁完好地保存着许多明清时代的古民居。石柱、青砖、铜瓷瓦,让人仿佛置身于秀美的江南水乡。

龙井村共有上龙、护龙、双井三个自然屯,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64人,其中壮族2832人。2014年,龙井村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村委会主任陈喜志告诉记者:“我们全村的村民都相处和谐,邻里互敬,有事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陈喜志自2000年起就一直担任龙井村的村委会主任。回忆自己刚刚上任时,龙井村还有过一段三个屯关系紧张、产生隔阂的日子。“当时我们支书是上龙屯的,干部是双井屯的,村民们就会互相不服气。”陈喜志首先进行思想工作,让村委会班子拧成一股绳,然后带着全体村委会成员到三个屯挨家挨户地走访,解决村民的困难。有村民家中办红白喜事,陈喜志就动员其他屯的村民前来帮忙。你来我往之间,村民的关系变融洽了。

龙井村还注重发展民族经济,把一大批农村“能人”、“强人”培养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汉族养殖户梁世强是上龙屯的养牛能手,家里养有50多头牛,经验丰富。去年,他带领护龙屯的陈中英、陈建胜等几位壮族同胞办起养牛场,将自己的养殖技术和经验倾囊相授。如今,养牛场的规模已经扩大到200头。陈中英觉得,有了养牛能手的指导,“我们也有信心养殖下去”。闲暇时梁世强常到村里各家走走,给其他养殖户传授养牛预防疾病的知识。

近年来,龙井村先后发动700多名村民外出务工,并积极引进15家企业,安排360多名村民就业。经过努力,2013年龙井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全村超百万元农户15户,拥有小轿车68辆、大货车两辆。如今,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龙井村民早已消除隔阂,团结和谐亲如一家。

生活富足的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壮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也日渐强烈。对此,龙井村特别成立了民族文化传承党小组,创作演出优秀民族文化节目。党小组还将党的民族政策改编成壮族山歌,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村里新落成的村委会办公楼上,还设立了壮族民俗博物馆。“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是从村民家里征集来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陈喜志介绍,“村委会办博物馆就是想让村里的年轻人了解历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懂得先辈创业的艰难,更珍惜今天的生活。”龙井村博物馆每天都准时开馆,不仅本村村民来参观,还吸引周边群众慕名前来。村里的老人总喜欢到博物馆转悠,给前来参观的群众和年轻人讲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当地壮族的文化,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一箭易折,众则难摧。龙井村各族村民们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为富足美满的生活注入了不竭力量。

抚今忆昔,广西各族群众从亲身经历中深切体会到,正是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所形成的合力,给壮乡带来今日的巨变。相携陌上看花去,相信随着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祖国南疆这片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的热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责编 许鑫)

 

传统与当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和建议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管理 :如何更高效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 :如何推进

传统与商业

福鼎市联系点调研有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