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开展沿长白山一线朝鲜族特色村镇建设,是推动安图等边境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下一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建议:
进一步重视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定位
建议“十三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将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国家民委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参与,共同编制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从国家层面对特色村镇保护发展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提升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抓好特色民居、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和专业人才四大特色
民居是特色村镇建设的基础。民居特色应体现在民族特色浓郁、建筑布局规范和遗存保护良好几个方面,“十三五”时期要格外注意传统民居的保护。
文化是特色村镇建设的灵魂。文化特色形成于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体现在礼仪、风俗、服饰、语言、家谱等方面,这些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符号,是经过历史积淀的精华,对于特色村镇建设至关重要。
产业是特色村镇建设的支撑。没有产业特色,特色村镇建设就没有发展后劲。产业特色主要体现在种植、养殖、饮食、旅游、工艺品等方面。在特色村镇建设工作中,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特色,围绕主导产业,按照“主业突出、主导明显、特色鲜明”的要求,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游则游。
人才是特色村镇建设的关键。首先要看村两委班子够不够坚强,是不是团结有力,有没有致富带头的愿望和能力,这直接关系到特色村镇建设的成败。
“十三五”规划编制中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进一步提高特色村镇建设的资金补助标准。鉴于特色村镇项目涉及面广,建设内容多,加之边境民族地区多属国定贫困县,资金欠账多等困难,建议国家“十三五”提高对边境民族地区特色村镇的资金补助标准,村寨每年补助标准增加到200万元,小镇每年补助标准达到500万元。
进一步关注特色村镇的后续产业发展。建议国家“十三五”继续加大对边境民族地区特色村镇后续产业的扶持力度,稳定增加收入,让群众住得好,稳得住,实现“摆脱贫困”长效化。
进一步关注特色村镇的民族文化建设。加强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重点抓好活态传承,鼓励和引导群众将民族语言、文化艺术、生产技艺、节庆活动、婚丧习俗融入日常生活,活态展示民风民俗,传承民族记忆。
进一步强化特色村镇项目的后续规范化管理,使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和村民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探索建立“有增有减、动态管理”的长期帮扶和退出机制
要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激发特色村镇的造血功能,确保资金发挥最大作用,推动良性发展。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遴选标准,加紧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普查工程,建立完善保护与发展名录。研究建立“入列出列、带帽摘帽”的长效机制,制定资金分配的不同档次和级别。为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建议地方出台相关细则,对新列入的特色村镇制定出各具特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给予重点支持;对首批已挂牌的特色村寨要给予长期支持,形成品牌;对连续扶持多年仍达不到国家挂牌标准的特色村镇,原则上不再予以支持,以达到奖优汰劣的目的。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特色村镇建设的支持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更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方方面面资源,形成帮扶合力。要善于“借政府之力,聚社会之能”,形成多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调研组组长:经济发展司副司长温军;成员:经济发展司朱卫东、杨慕云、万晓璐、张小彬;执笔人:杨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