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传统与商业

作者:拉姆

□ 文/拉姆


唐卡作品

出租车在798艺术区某一南入口停稳,下车,经过一大片垃圾场,进入工厂区,向西步行100米左右,路过几间酒吧、餐馆,拐角处,五颜六色的风马旗从一棵大树的主桠处拉出一座小山,罩在一座独栋建筑上。风马“山”在冬日白色阳光下熠熠生辉,强烈的藏传佛教气息扑面而至。

艺博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成立至今仅8个月,搬迁至798相对偏僻的南侧边缘处的“风马”之下也不过两个月,大门上方依然挂着前经营单位格桑唐卡画院的牌匾。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艺博负责人仁青加在798大力发展藏族文化的雄心与热情。

随着时间推进,798与创建初期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艺术区的承租者与经营者结构已改变,在798改成创意产业区后,随着房租和名气提升,一些艺术家无法承担成倍上涨的房租,选择主动离开。据统计,如今艺术家在798仅占5%左右,而服装店、咖啡馆、酒吧、餐馆、艺术衍生品商店却星罗棋布。虽然如尤伦斯艺术中心等几家大的艺术中心仍在,但画廊、设计室、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数量大幅缩水。艺术区商业化、时髦化、产业化趋势愈发显著的同时,游客大量涌入。据798管理方七星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游客量已达700万之多。以中国当代艺术闻名世界、成为城市艺术地标的798艺术区,显示出其巨大的商业空间。

在2014年度香港佳士德秋季拍卖会上,一幅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以3.48亿港币成交,亦是唐卡拍品首次突破亿元。仁青加在此节点带着艺博落户798,有机缘巧合,更有这个80后藏族小伙子作为商人的主动选择。

之前,艺博文化在一个封闭的产业创业园中,无名气,无人流量。发展电商,利用互联网传播藏文化的设想似乎并不太靠谱。“我在网上挂一幅100万元的唐卡给人看,你说他会买吗?而798商业价值非常高,有人流量,有影响力,有艺术氛围。这么说吧,只要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上举办过展览,就有一定高度。”

仁青加是从一位青海热贡同乡格桑达娃手中接过798这块地盘的。格桑达娃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绘制唐卡,并成为唐卡绘画大师。2007年,他在香格里拉开设了香格里拉格桑唐卡画院,随后是四川九寨沟格桑唐卡画院。在他的计划中,格桑唐卡画院是一家以藏族艺僧为聚集地的唐卡传承、创作和研究机构,通过教授唐卡绘制、唐卡鉴赏、唐卡私人定制结缘藏文化爱好者,进行藏文化交流。2014年初,恰巧格桑达娃的一位朋友在798拥有店面,愿意将它捐助给格桑达娃成立画院,与佛结缘,北京798格桑唐卡画院就此成立。

很快,格桑达娃发现,即使在北京,来学习唐卡绘画的主要是美院学生和一些设计师。他们或因为爱好,或者跟工作相关,只是单纯学习绘画技巧,没人想过要专业学习画唐卡,对修习佛法也并无兴趣。做唐卡市场也让他觉得很累。“我不懂市场,别人不认可唐卡市场,画得再好也没用。有市场,唐卡才能得到保护和发展。”他发现最好的传承,是通过市场让人们认可唐卡的艺术和价值。有艺术家、艺术评论者和收藏家共同参与,唐卡艺术才能得到发展。

在798,无论是艺术创作者还是经营者,对自己都有明确的定位与未来设计,显然随缘而至的格桑达娃并未做好准备。此外,香格里拉和九寨沟的格桑唐卡画院都需要他管理,青海热贡画院也在开业筹备之中,格桑分身乏术。于是,北京格桑唐卡画院在798运行两年后,转到仁青加的手中。

如果再追溯,细心的游客不难发现这座两层建筑,脱胎于一个巨大的集装箱,尽管外部开了门窗、被风马旗环绕、被匾额点缀,内部也由楼梯、隔断划分出几个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使用空间。连仁青加也忍不住对此调侃:“在集装箱里开法会,全中国恐怕仅我们一家了。”

仁青加第一次接触798,是听朋友说有个叫“798的酒吧”很有意思。于是几个人骑了两辆摩托车,从位于海淀区的中央民族大学一路呼啸着、打听着,向朝阳区的大山子奔去。在尤伦斯门前,仁青加和朋友们汇入艺术家、文艺青年和外国游客的队伍中,出入各个画廊和艺术空间,在花样翻新的展览中啧啧称奇。许多展出的艺术作品看不懂也不理解,但空气里无处不在的艺术分子,让他觉得特别新鲜、奇特和兴奋。那是2008年夏天,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全世界将目光投向北京。798也迎来了创立以来的最高峰,每天都有旅游大巴将一车车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倾泻至艺术区,此外还有各国政要。

彼时,仁青加23岁,大学三年级的艺术在校生。“那时候798的艺术氛围特别浓,特别有意思,广场上打手鼓的、弹琴的、玩原创音乐的、玩现场绘画的……什么都有。”798的体验性和互动性,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798赐予他的第一笔“财富”。七年后,他将这笔“财富”应用到自己的在798的生意中。

就在一周前,在仁青加的策划下,从青海玉树囊谦旺隆显密法轮寺请来了藏文书法大师密南仁波切,在此举办了首届活佛藏文书法展。活动很成功,这让初入商圈的他信心大增,更坚信了“活动+产品”的经营思路:通过进行唐卡专业鉴赏、唐卡绘画、藏药香制作体验、禅修纳福、藏族文化的纪录片展映等,创造文化活动人脉,创造商机,传播藏族文化。有活动,有体验,有售卖,按市场规律办事,总会有曙光。

通常,少数民族选择离开家乡,在大城市发展事业的并不多,选择进入高眼光、高投资、高风险的艺术类市场的更是凤毛麟角。仁青加出身于著名的唐卡之乡热贡,父母皆从事文艺工作,在藏地、内地都有着广泛的人脉,而他本人自少年时代起就在北京生活、学习。在他看来,自己同时具备了在798做与藏文化相关生意、传播藏族文化的天时地利人和:“藏文化是稀缺资源,不是谁都有条件、有能力做的。在798做艺术产业我有商业目的,只要有一定艺术氛围在,就有商业空间。但做的太商业就失去了艺术的社会意义。”

根据仁青加的保守估计,在798,艺博文化每年最低运行成本达150万元以上,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让他觉得在今天的798艺术家是过客,最终能留下的还是商人。在更为开放、多元化的社会,在一个有着“中国当代艺术重地”定义的环境中,如何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改变少数民族艺术日益边缘化、亚文化的现状,显然不是如仁青加以及和他一样从事艺术相关产业的少数民族商人所能承担该承担的职责。

“藏族文化经过几千年传承流传下来,很神圣,我不会也不能轻易去改变它,它不仅属于我个人。如果一定要改变,那么作为一个艺术家,依托藏文化去创新出来的东西,绘画也好,雕塑也罢,那可以。”

对于未来,格桑达娃曾期许唐卡收藏进入到一个更为高端的市场,唯如此才能让更多的人领悟藏族文化的价值。而仁青加则更憧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80后、90后的藏族青年搭建起一个在北京的“家”。

不过,在经营艺博文化的过程中,看到都市人通过虔诚地学习绘制唐卡、认真欣赏藏文书法、细心品味每一口酥油茶、亲自盘制一段藏药香,让心态浮躁之人久而久之获得心灵的平静,更因此对藏文化及艺术产生尊重与热情……这些,都让仁青加感到自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修行。(责编 梁黎)

 

传统与当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和建议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管理 :如何更高效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 :如何推进

传统与商业

福鼎市联系点调研有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