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纵横

怀念父亲陈云

作者:高芳 整理

陈伟力:父亲时刻都想着“要让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有提高”

高芳 整理

今年是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他是党内的传奇人物,是老百姓眼中的红色掌柜,毛泽东曾用一个“能”字称许他的才干。他善治国,亦善齐家。那么,在子女眼中,陈云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本刊与中央文献研究室三编部合作,分别采访了陈云的五位子女并整理成文,以为纪念。


陈伟力与父亲

到江西是去学习

记得是在1969年9月,那个时候我平常住中关村,到星期六晚上带着孩子回家。一次回去后父亲告诉我,中央有一个文件,让他们都疏散到三线去,他去的是江西。他打算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看书学习。他买了马恩全集、列宁全集和斯大林全集,统共两三箱子的书带去江西。有的书他觉得买一套还不够,让我爱人帮他又买了一套。

到了江西以后,父亲一次跟我聊天时说,在延安的时候,他有一次到主席那儿,谈话中就问:为什么您考虑问题、做事情总是正确的时候多,为什么我经常犯错误,经常有不正确的事情出现?主席说:主要是思想方法不对,你要学习,学辩证法。父亲那个时候就开始学哲学、学辩证法。他领导的中组部的学习小组曾几次受到中央的表扬。父亲说,在延安那一段时期是他很好的学习机会,而且离毛主席很近,可以经常去请教。他还看了毛主席以前的一些电报,从中领悟到很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基本思想是实事求是,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提高,对他在中组部的工作很有帮助。调到东北以后,他工作很忙,身体也不是特别好,很少有时间学习,解放后就更忙了,这样一直到“文革”。所以,到江西以后,除了中央规定的一些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等工作以外,他其余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他说,要把以前应该补的、没有学的都看一遍。

1971年春节我和妹妹伟兰去看他的时候,他的精神状态很好,很乐观,对自己也很有信心。他说,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过去一直没时间,这次终于有机会看完,收获很大,对马克思的一些思想理解得更深了。读列宁全集,他尤其关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经济政策。他觉得,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但是没有照搬照抄,没有把民族资本家赶出中国,保留了很大的私营经济成分,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三种经济并存,这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

对于自己1962年主张包产到户被毛主席批评这件事情,他经过学习思考,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因为他没有丝毫的个人利益,完全是为了国家和民族,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他曾跟我说,他主管国家经济工作时,压力非常大,全国人民的吃穿都在他的肩膀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掉以轻心,随时随地都如履薄冰。他说,他时刻都想着,自己的所作所为关系到共产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声誉,一定要让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有提高,这样大家才会说共产党好。所以他觉得,他没有什么错,对自己还是很自信的。

从瑞金到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长期主抓全国财经工作。很多人问过,父亲只有高小文化程度,却能够有这么多的办法和经验,是哪儿来的?父亲在江西正好跟我特别讲过这个问题,可见他当时也在想这个问题。他自己总结说,一个是他从小在上海长大,上海是一个大城市,是金融、经济的中心,这个城市是怎么运转的,他从小耳濡目染。他所在的商务印书馆也是一个大企业,有工厂、工程师、工人,有很多店员,机器是怎么运转的他也看到了。商务印书馆的地下党力量很强,他在那里第一次读到《共产党宣言》,接触了革命思想,这使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经常说,商务印书馆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没有商务印书馆就没有他革命的一生。

父亲实际参加经济工作最早是在瑞金根据地。根据地有需要的物资,比如收发报机、药品什么的,就要用特产到敌占区去换。根据地面积不大,人也少。到了陕甘宁边区,地域比瑞金大多了,人也多,他在西北财经办事处工作的时候,边区也有一点财力了,可以生产一些简单的军需品,还有了银行。他在那儿工作,等于又是一次经验的放大。到了东北解放区,比陕甘宁边区又大了很多。东北有大型军工厂、有水电站、有资源、有粮食、有矿产,和边区又不一样,他的经验又放大了一块。从东北再进到北京,到全国解放以后,他基本积累起了一些建立国家经济体系和框架的经验。他说,从瑞金红色根据地到陕甘宁边区再到东北解放区,再到全国,他一点点学习,经验一点一点放大。这个学习过程是很稳、很扎实的,是一步一步来的,所以最后能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重任。


青少年时期的陈云


延安时期的陈云


1948年陈云在东北

 

李光耀的政治之术

陈方:我眼中的多面父亲

计划生育政策回顾与展望

陈伟兰: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终生

不仅为了怀念

陈元:父亲教我读书做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