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电子商务

面向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文/刘福德 赵丽霞
摘要: 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人才需求量激增,但同时对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实施相应的教学改革,抛弃传统的系统化教学模式,采用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模式,实施面向工作过程的培养策略,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工作过程;培养模式;培养策略

电子商务专业是各类高校设置较多的专业,据统计本科在校生数量达18万左右。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已陆续步入电子商务行列,企业急需相关人才,资料表明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实用型专业人才,从供需关系看基本平衡,应该不存在就业障碍。

1、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年来我国网络商务高速发展,电子商务人才应该缺乏,但事实上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

从表1可以看出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更是令人堪忧,其它类型高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造成部分高校不得不撤并电子商务专业。

2、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联合专业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商报告指出我国75%的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43%的企业急需电商运营人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推出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四季度,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就业指数一直排名第一。综合各大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发现各个地区各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是相当可观的,仅智联招聘2017年3月28日所发布的部分地区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岗位相关的招聘数据已经超过10万人。可以看出,不是社会和企业不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企业招不到适应企业发展、具备企业需要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3、应用型面向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年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办发〔2017〕9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紧密联系产业,打破封闭的学科和专业体系,结合产业需求、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与市场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策略,并注重在培养过程中根据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努力培养出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1适应产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

传统观念认为,高校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级人才,因而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毕业生知识与技能严重缺失职业面向能力,不能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出现企业抱怨学校培养学生不合格,学校抱怨社会没有给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对于大部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应该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互联网+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专业教育要依据社会需求、根据产业需要、瞄准岗位现实,走产学紧密结合的道路,实施重基础、强面向的培养策略,培养适应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3.2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体系构建

国办发〔2017〕9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查建中教授在《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中指出,“产学合作的第一个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形成无缝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链条”。因此作为与产业结合最为紧密而社会需求大的电子商务专业必须紧跟产业需求,对照岗位需要构建产学一体的培养体系。

3.3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确定要在广泛收集与整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方向的基础上进行,应联合业内专家、用人单位共同研究学生未来岗位的胜任指标,依据企业(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研究产业需求,以需求带动培养,要采用面向未来工作过程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培养推动就业。

根据统计出的电子商务专业就业趋势与面向,社会和企业急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大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网络营销与在线销售业务、软件/互联网开发/系统集成、互联网产品/运营管理、客服/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可依据不同的培养面向,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与培养策略,实施学生的“学有专长、用有特长”的培养模式。要与企业紧密结合,构建“大专业、小方向、强实际、重面向”的特色培养体系,并按照多维立体化的“基础训练、模拟实验、仿真实训、实操实训、校企合作”的思路开创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新局面,让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获取知识、获得能力。

3.4课程群建设与教学实施建议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要明确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职业人才的目标,并根据设定的目标,依据“专业基础+岗位技能需求”设计培养体系,即实现专业理论有效保证、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确立“面向工作过程”、“能力优先”的课程体系,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职业训练为轴心、企业需求为目标整合课程,构建科学的课程群,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除根据国家要求与专业需要设计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重点要设计好专业骨干课与专业岗位选修课程群。相关的行业(企业)专家要参与到专业课程群建设过程中,且要在设计工作中起主导作用。

3.4.1 突破专业限制,允许学生跨专业学习专业方向课程

在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岗位选修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意愿,要突破专业界限,给学生更大的选择余地,即学生可以选择本专业设置的主干课也可以选择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达到使学生学习更具专业性和方向性。

3.4.2 实施校企合作培养

鼓励学生选择参加目的性更为明确的企业职业培训和相关企业的定制班,支持学生参加实际企业的订单培养,学校给予课程置换与学分置换。这种多样的选择,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目的性,保证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接轨。

3.4.3 开门办学,实践并完善“工学结合”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与社会和产业的结合比其它专业更加紧密,采用严格按照学科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出现培养与使用失调现象,要采用开门办学的模式,与产业密切合作、倾听产业声音,实施“请进来”,引进产业的资源包括其师资资源、案例资源、课程资源,企业要承担部分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开展“走出去”,即在教学活动中要增加了解企业和参与企业实践的环节,实施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学习与实践交替方式,培养既有理论又有面向实际工作过程经验的人才。

3.4.4 产业项目进课堂,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要与产业所需保持相对一致,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此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要与产业发展基本同步,教学内容要由学校和产业或相关的企业共同商讨,实践环节要与产业实践密切相关。

面向工作过程的产学融合教学模式的最佳方式是采取项目驱动方式,要引入实际的产业(行业)项目进课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由行业人员或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模拟或实际操作,也可以模仿开发与研讨,事实上在基础阶段带领学生进行模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待知识基础足以支撑学生真正能够开展研发时,再以开发实际项目为目的,进行真实项目开发的训练工作,开发后的项目可以应用于企业实践,亦可作为今后的课程项目。高校应与相关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行业专家应不仅仅参与实践指导,还应参与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3.5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外,更要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必须构建科学化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1) 建立多元化的校内实践体系

完善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根据面向工作过程的要求可分为课程实践与仿真实践、校内外实践平台训练和企业实践及相应的创新创业竞赛等环节。

为实现电子商务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按照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完善现有校内实训中心的设备设施,充分满足校内实习的需求,实现专业学习与实践的高度融合。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践资源,加强课程实验与实践环节,根据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加大课内实践比例;建立校内仿真实践环境,采取模拟公司、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相应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高校应与企业合作,双方共建共管校内电子商务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训练空间,保证所有学生都经过训练。为实现校内实践平台与真实的工作环境一致,企业要常年派出一线人员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指导,让创新平台成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前沿阵地,可为企业育人、选人提供更加有效的场所,同时还可以是企业研发基地,研发成果实施共享,使企业与学校获得双赢。

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是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的有效方式,要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这些竞赛,提倡企业参与与指导这些竞赛,以实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要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平台,鼓励学生创业,让学生具有创业和经营的经历。吸引学生参加教师的横向科研活动,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项目开发与运营等工作。

(2) 构建完善的校外实践体系

实施开放办学是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为此高校应该与企业和行业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校外实训、见习及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实施实习牵动就业战略。

4、小结

电子商务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其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将不断增加,作为人才供应主渠道,高校正确的选择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满足行业需要的面向实际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无论是从培养模式还是实践教学体系上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实施结合行业需求的培养模式,才能满足“互联网+”形势下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及技能的需求,培养具有“专长”和“特长”的高级专门人才,才能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研究所.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DB/OL].[2018-1-17]http://www.cier.org.cn/

[2]查建中、何永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8-29,94-100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7〕9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DB/OL].[2017-12-5].

作者简介:

刘福德,现就职于渤海大学大学基础教研部,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赵丽霞,副教授,现就职于辽宁理工学院信息技术系,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

★基金项目:辽宁省本科教学研究项目《“互联网+”下面向岗位的的电子商务专业立体化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校企融合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G16DB238研究成果之一。

 

“新零售”时代 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策略研究

新零售 在农村市场的普及与发展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关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探讨

跨境电商个性化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

贵州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贵州农村电商发展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