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法律与生活

离异者,请放下你的“武器”

小柔、张庭和 Mark的失子、寻子经历并不是孤案。在婚姻纠纷中,关于抢夺藏匿孩子的状况虽无详细数据,但据法院系统公布的资料显示,在家事案件中,未成年人抚养权和探望权纠纷的比例极高,抢夺藏匿孩子便是其中的一种。孩子是曾经相爱的两个人的爱情结晶,无论是缺少父爱还是缺少母爱,对孩子成长的负影响都是不可逆的。那么,曾经至亲至爱的人为何会暴力抢孩子?抢夺孩子的做法到底是爱还是以爱为装扮的伤害?

以孩子为武器的伤害

任何形式的婚姻解体,对夫妻双方来说,都将经历一段漫长、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愤怒、痛苦、悲伤、委屈等情绪,让当事人的生活发生很大的改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婚姻解体这一心理应激过程,会对夫妻双方的身心产生强烈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绵延若干年。

所谓应激,就是紧张程度。紧张程度越高,对当事人的身心健康影响越大。虽然不同的当事人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在工作、生活中极容易愤怒,有的整日以泪洗面,有的甚至心理发生扭曲而做出过激行为……但内心深处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关于离婚时争抢孩子抚养权的原因,当事人有自己的考虑。下面是一些当事人内心活动的真实流露:

一位 5 岁孩子的妈妈这样说:“就算我过得再穷困,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否则,后妈虐待他怎么办?孩子以后受委屈怎么办?我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最安全。就算遇到一个好后妈,难道要让我怀胎十月、撕心裂肺、拼了命生出来的孩子以后孝敬她不成?”

一位 7 岁孩子的父亲这样说:“我的孩子,我一天天宝贝着养大,凭什么让他去叫别人爸爸?弄不好哪天再给我孩子改了姓!”

一位 6 岁男孩的妈妈这样说:“有了孩子,可以向男方要抚养费、学费。孩子长大了要出国留学,要买房子、买车子,反正他亏欠孩子的,我就要用各种理由找他要钱!天天要!绝不能让他踏踏实实地过痛快日子!”

一位 10 岁男孩的妈妈这样说:“离婚都闹到撕破脸,养个前夫的小影子在旁边心里特别堵得慌。但是,我自己十月怀胎辛苦生下的孩子,说什么也不舍得白白给前夫。我就是自己堵死,也不让他有儿子!就盼着老天爷让他断子绝孙。”

一位 4 岁男孩的父亲这样说:“她有了外心非要离婚,现在想要孩子了?她还知道哭了?哭瞎、哭死,活该!自作自受!”

观点:面对离婚这一巨大生活冲击,夫妻双方的身心受到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孩子身心受到的影响是来自父母的,是副产品。离婚事件中,孩子抚养权之争的本质是:身心受伤的夫妇毫不自知地以孩子作为武器,用力伤害着自己和对方以及他们共同的孩子。

怀揣怨恨证明没有放下

上述当事人的言谈流露高浓度的情绪,这些情绪可以归类为敌对、怨恨。

爱的表现是亲密、亲近、关心等,爱的行为表现是奉献、付出,为了让对方愉悦、舒适,自己心甘情愿地付出。

恨的表现是愤怒、厌恶、消灭等。恨,是当事人的内心对某个对象有高强度的愤怒,期望毁灭他所在乎的、消灭他所有愉快的感受。恨的程度越深,这种期望就越强烈,甚至以同归于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研究表明:爱和愤怒在大脑中是联系在一起的。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刺激一只猫的“回报”反应区,猫会感觉到强烈的快感。一旦收回这种刺激,它就会咬人。研究结果发现:一般的愤怒过程与额叶前部皮层中心紧密相连。额叶前部皮层中心是跟“回报”有关的结构。假如期待赢得爱人的回报和认同,当这种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时,其反应就是“受挫—敌对假设”。所以,当爱的动力受到阻碍时,大脑就会将激情转变成愤怒,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攻击行为。

另外,爱与恨有共同的源头。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疏远时,爱或恨都会比较微弱,即常说的“两姓旁人,互不影响”、“我跟他不熟,没感觉”。而两人关系越密切,爱或恨的强烈程度就会越高。如热恋中的人,看到爱人跟其他异性开心地聊天,内心就会波澜起伏。再如看电视新闻,地球另一端发生了地震,人们只是唏嘘一下。如果报道的是自己的家乡、亲人所在地发生灾祸,你就绝不会只是感慨两句那么简单的反应了。因此,爱和恨共同的源头就是在乎。越在乎的,越容易引发情绪。

观点:离异后,如果一方无法用理智平静、平和地与对方商讨善后事宜,其不论用任何方式,只要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仇恨,都意味着他(她)的内心世界仍旧被对方占据着,或者说离婚了他(她)还执着于过去,并没有放下。

以美好未来面对丧失

下面是一个小心理测试,请你按照自己的心意做出选择。

某个大雨滂沱的日子恰好是工作日,你打着雨伞走路去上班,水几乎漫过了你的膝盖,你很艰难地往前走着。马上就要到达工作地点了。突然,你脚上的一只鞋子掉了。倾盆大雨中,你眼睁睁地看着这只鞋子被水流的旋涡卷进了下水道。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A.站在原地大声发牢骚、大声骂街,若干小时。

B.停下来,站在原地,拼命想“凭什么是我的鞋子掉了”,“谁为下水道没有盖好盖子负责”,“谁来赔偿我的损失”,一直站在原地想若干小时。

C.郁闷、难过,努力走到下水道口,做多种尝试要找回自己的鞋子,不惜全身淋湿,甚至企图跳进下水道,若干小时内一门心思要找回鞋子。

D.仔细观察一下路况,总结丢鞋子的教训,全力以赴尽快到达工作地点,一边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会有更漂亮、更舒服的鞋子穿!

这个心理测试是借助自然环境和生活琐事讨论丧失以及丧失后的心理态度。风霜雨雪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人生道路上也必然会伴随着艰难、痛苦。在实际生活中,丢的这一只鞋子可能是财物,可能是机会、职位,可能是健康、身体的一部分,可能是情感、婚姻。经历丧失时,人们的内心被痛苦、委屈、伤心、愤怒等复杂的负面情绪占据,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丧失体验里。一些人终其一生都停留在抱怨、谩骂、指责中,不去管结果。比如有测试者在回答这个心理测试题时,就坚决地说:“哪怕自己全身湿透、浑身冰凉,也一定要把鞋子找回来。”

大千世界里,的确有一些人用了漫长的时间和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找回自己的丧失,而不去思考自己付出的时光和精力值不值得,更不愿意面对现实地想一想“还能找回来吗?”甚至拒绝多想一点儿,“即便从下水井里把那只鞋子打捞回来了,此鞋还是彼鞋吗?”心理测试中,A、B、C以及类似反应很常见,这类人的视野里只有丧失。所谓智者,就是在那些时刻能把握自己人生方向的人。面对丧失,他们也痛苦,但他们不会拘泥于自己的情绪,更不会被这些情绪冲昏了头脑,而是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所谓的勇者,是不论需要克服多大的困难,都坚定并全力以赴地努力走向自己的未来。

下面再讨论一道心理测试题目。请大家揣测智者的态度,他们会选定怎样的目标呢?再揣测勇者的态度,他们愿意付出怎样的努力呢?

某个大雨滂沱的工作日,你和队友两个人共同负责把一个稀世珍宝送到某地去。这个稀世珍宝放在一只很重的箱子里,你们一起抬着这只箱子出发了。水几乎漫过了膝盖,你们越走越艰难,几次趔趄中箱子险些跌落。你们明白,无法共同抬着箱子往前走了,必须各走各的。于是,你决定:

A.站在原地大声抱怨、发牢骚、骂街,若干小时。B.停下来,站在原地,拼命把箱子藏起来。队友越是想找到,自己就越是拼命地藏。

C.执着地背上箱子,不许队友触碰,咬着牙发誓:“我与珍宝共存亡。”

D.心里非常明确:一定要保护好珍宝。同时仔细观察一下道路和周围的情况,努力控制自己的内心波澜,用理智与队友平静、认真地讨论:接下去用什么形式共同保护好珍宝。

假如现在用珍宝比拟孩子,把前夫或前妻比喻为共同担负抚育孩子成长任务的团队队友,以智勇双全的人生态度,你会为那些面临孩子抚育权问题的朋友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观点:面对丧失时,一定要往远处看,去看比视线还长的人生,看到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然后坚定地大步走向未来。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执着于过去,就是不允许自己美好、快乐。所谓放下,就是眼睛看着未来,把“生活得越来越美好”当成自己的人生责任。

控制孩子是用爱装扮的伤害

血缘至亲的亲子关系永远都无法改变。作为父亲或母亲,爱孩子需要理性。我们爱孩子,孩子如果给予回应,我们就会处在幸福的感受里,误以为自己有权完全占有孩子、独享他的热诚。由爱生依恋,由依恋生占有欲。当爱变成控制的时候,动机仍然是爱,但是行为已经蜕变成占有。

假如我们使出浑身解数,用自己能想到的全部方式去爱孩子,但是这一切都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就感受不到爱,反而会觉得痛苦。此时,我们的爱已经成为伤害。

当家长对孩子说“都是为你好”,家长把自己认为是“对的”和“好的”的东西强加给孩子,甚至不顾孩子心灵的不安与纠结,这就是控制。控制不是爱,因为控制者根本不顾对方的感受。让任何一个孩子接受“亲生父亲或母亲是坏人、恶人,是不爱自己的”,都无异于逼迫一个稚嫩心灵面对横尸遍野的血腥惨厉。让任何一个孩子身处在不能和亲生父亲或母亲见面、不可以主动联系的控制中,都是在让孩子的心灵窒息。

爱,重在效果。孩子阳光明媚的笑脸、踏踏实实的睡梦、安安静静的专心学习,就是被爱温暖着、呵护着的最真切的效果。

观点:爱孩子,不是一味地凭着自己内心强烈的动机,就认准是对孩子好。爱孩子是保证孩子健康茁壮成长,给孩子开心、幸福的感受,这些都是效果。效果是鉴别爸爸妈妈给予孩子的是爱还是用爱装扮的伤害。

 

疑罪从无,原则落地尚需公众宽容

报复法官案件折射司法不平衡困境

法律能为被锁的共享单车做些什么?

冤狱过后,钱仁凤“新生”第一年

“被失踪”的亲子

离异者,请放下你的“武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