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法律与生活

报复法官案件折射司法不平衡困境

作者:文/杨在明
最高人民法院派员慰问傅明生家属2017 年 1 月 26 日下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64 岁的退休法官傅明生在家中被人持刀杀害。犯罪嫌疑人龙某是 22年前傅明生审理的一起离婚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因离婚案,龙某一直对傅明生怀恨在心。这起发生在春节前夕的法官遇害事件,震惊了司法界。让人不禁想起一年前的 2016年 2月 26 日晚上,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马彩云被以往的案件当事人枪杀身亡。

近年来,类似当事人报复法官的案件时有发生。虽然杀害傅明生的犯罪嫌疑人龙某已被警方控制,但法官群体的担忧并未消失。

2015 年 9 月,法官对案件的终身负责制得以落实,这项意见的初衷是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但由于缺少对法官人身安全的保障,引发了法官的担忧。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法官人身安全是一个普遍问题。2014年,美国国家法官学院在全美范围内开展了法官安全问卷调查,相关报告显示的数据触目惊心———

在美国,72%的法官曾遭遇安全问题,52%的法官曾遭遇诸如跟踪、口头威胁、恐吓信、袭击等明确的安全威胁;其中,近 80%的安全威胁与法官办理的案件直接相关;超过3/4 的法官担忧自身及家人的安全,甚至有17%的法官承认安全威胁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判决。部分法官表示,他们在家里和车上都放置了枪支、防身喷雾和防弹衣,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中国法官来说,随着法官终身负责制的落实,一方面法官要依法公正判决,另一方面要顶住当事人的压力。法官身上的责任与日俱增,而相关的人身安全制度却未从根本上确立,法官的安全风险由此加大。

从更深的层面看,法官被报复并非偶然,这是民众对抗司法矛盾的显性表现。矛盾只有达到一定的累积才会转化成外在的暴力。这里的矛盾就是法院的判决虽然符合法律规定的公平正义,却达不到当事人内心意愿上的公平,导致当事人的预期公平与法官判决之间产生较大出入,进而造成当事人对司法持怀疑态度。

司法权威与国民法治信仰缺失之间的不平衡以民众报复法律群体的形式出现,这也让整个法律共同体产生集体化的焦虑:我们在捍卫法律公平正义的同时,为什么得不到法律意义上的保护?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傅明生被杀害后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人民法院落实〈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规定〉的实施办法》,提出各级法院均应设立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从制度上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

除了以制度和机构保障法官人身安全外,长期且深入的普法也是必不可少的良药。民众对法律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了解的基础上,而是应该信仰法治,尊重法院的判决。这也对司法的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说到底,法律是平衡的艺术。当事人报复法官,法官寻求保护,立法要求法官承担终身责任,这要求法律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从而树立真正的司法权威,进一步深化国民对法律的信仰。

 

疑罪从无,原则落地尚需公众宽容

报复法官案件折射司法不平衡困境

法律能为被锁的共享单车做些什么?

冤狱过后,钱仁凤“新生”第一年

“被失踪”的亲子

离异者,请放下你的“武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