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艺术

放飞思维,在语文课堂中自主飞翔

作者:吴丽婷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必须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英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在天空中自主飞翔,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

要让学生的思维在天空中自主飞翔,教师还须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对话情景”,使得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求答案统一,只求言之有理;不求讨论结果,只求讨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互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记得教授《伤仲永》第二课时时,在“例行公事”——学生精彩的课前五分钟演讲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回顾了第一课时所讲的重要内容(包括作者简介、重点字词的意思等),之后我们愉悦地投入到新课时的学习中。针对孩子的能力不同的特点,我向他们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以全方位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让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中自主飞翔。

首先,我请了几个学习能力较为一般的孩子用最简练的语言概述课文的故事。孩子们得出的答案大同小异,大致可归纳为“课文讲述的是神童方仲永沦为普通人的故事”。

接着,我很自然地抛出一个问题:“你说仲永是神童,那么‘神’在哪呢?”眼尖的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学生A炙热的目光叫人无法抗拒,我点了他的名。只听得从他嘴里清晰有力地吐出:“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我顺理成章地表扬了他。

然后我因势利导:“仲永这么神奇,是否成了学贯古今、震惊海内的大文豪了呢?……”孩子们打断我的话,齐刷刷地回答:“没有!”“那么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追问。“泯然众人矣!”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回答。

我又引导他们认识这个变化是个渐变的过程,并让他们从原文中找出产生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到此我们迎来了本课的高潮部分——合作探究,深化理解——仲永的悲剧应由谁负责?听到学生B私底下嘀咕:“仲永的悲剧当然应由仲永的父亲负责喽!”我笑着问他:“何以见得?”他摇头晃脑地朗读道:“‘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正因为方仲永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利其然’,为了图利,不考虑儿子的前途,每天带着儿子四处炫耀牟利,才造就了方仲永的悲剧,由此可见,他的父亲是造成仲永悲剧的罪魁祸首!”“有道理!”我赞许道:“方仲永的父亲扼杀了一个天才,可悲、可恨、可惜、可叹啊!那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一阵静默之后)我把目光投向我班的“小博士”,希望她能为这个问题注入点新鲜血液。

她果然不负重托,站起来推推眼镜道:“我认为仲永的悲剧是多方面造成的。”然后她清了清嗓子煞有介事地说道:“仲永的父亲固然罪不可赦,但方仲永自己也有责任!他自己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不继续学习……”学生C急切地举起手,我示意他站起来,他说:“老师,我反对。”教师:“反对有效,请申述理由。”“方仲永当时只有五岁,我们怎么能强求一个五岁的孩子主动学习呢?一个五岁的孩子又怎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呢?”“小博士”:“可他后来长大了,懂事了,他就该为自己的将来打算,该为自己的将来负责,可他还是不学习,当然要怪他了。”(掌声响起)“小博士”(洋洋得意)继续道:“‘邑人’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正是因为他们的吹捧和金钱的诱导,才使方仲永的父亲飘飘然,仲永才会忙于赚钱而不学习。如果邑人不这样做,方仲永的父亲就不会‘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了。就像现在我们批评有人收受贿赂,败坏社会风气,其实如果没有行贿的人,何来‘受贿之说’呢?”教师:“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啊!同学们都认同吗?”

学生D摇动举得老高的手,在被许可后,站了起来道:“邑人真冤啊,他们花钱请仲永题诗,难道就不是真心赏识仲永的才华吗?那么,我们对有的高校高薪聘任名师这一做法,又当作何解释呢?”(笑声与掌声顿起)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有没有其他见解呢?”“小博士”:“请注意,‘邑人’是纷纷这样做哦,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当时的社会一定存在附庸风雅之风,所以邑人们才纷纷以请到方仲永题诗为荣,好像哪一家没有请到方仲永题诗,就会在乡邻面前抬不起头来,就会没面子。因而‘邑人’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对仲永悲剧的造成也难辞其咎。”(掌声经久不衰)

学生E:“有人认为作者王安石也应对方仲永的悲剧负责,老师,您觉得呢?”师:“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假如,这是确有其事,当然,作者不能对天才加以引导,加以保护,的确在责难逃。但如果这是作者编的一个故事,其目的是通过仲永的悲剧给人们敲响警钟,那作者在这一‘案件’中就无任何责任可负了。”师:“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你们认为仲永的悲剧要给人们敲响怎样的警钟呢?”(即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F:“家长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如果仲永的父亲给他创造学习条件的话,以仲永的聪明才智,说不定他会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师:“可惜那时没有《义务教育法》,不然的话,方仲永就可以去告他的父亲,从而行使自己受教育的权利了。有一个这样的父亲,真是方仲永的悲哀!”

学生G:“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我们只是一个个普通的学生,不是天才,所以更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也就是笨鸟先飞,否则将连普通人都当不成!”师:“没错,后天学习和教育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所在。那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古今,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仲永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学生H:“李白,小时候聪明但不好学,后受一个老婆婆关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教育、点化,终于勤学苦读成才。”

学生I:“‘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正是孟母重视孟子的后天教育才有‘亚圣’孟子的问世。”……

一堂课最后在孩子们的言犹未尽的探讨声中结束了。课后,我意识到:我们的孩子面对的虽是一般无二的文本,但其阅读理解层次却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职责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进行诠释,从而让他们接受某些约定俗成的见解。其实,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

(作者单位 福建省晋江市实验中学)

 

聆听其心声,顺势而教育

浅析忧患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立足课堂,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浅谈中职美术教学中的低碳意识培养

贴着学生思维教学,构建快乐课堂

高效课堂中的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