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引导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把“语言建构与运用”融入其中,设置语境,把学生很好引导到课文学习情境中。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的《一代诗圣》上下集。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2、预习反馈,诱发讨论。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出反馈信息。对于简单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对于本节课需重点学习的知识点,教师可将其作为下一环节的引子,正好搭建了一座桥梁。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主动求知,对知识进行字词的积累和梳理,也可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在学习《荆轲》一文时,设置题目,落实核心素养。譬如:①通读课文,给下面的字注音。曩( )者 有不称( )者 嘿( )而逃去 沈( )深泾( )渭 殽( )之险,等等。②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内容梗概。读书击剑—盖聂论剑—句践怒斥—结交渐离—太子求计—接受於期—引见田光—引见荆轲—田光自杀—太子委命—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荆轲被斩。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该环节采用学生先个人自主探究学案内容,完成学案相关知识,整理重点、疑难点。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通过板演、问答、多媒体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通过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思维能力。
4、当堂达标,训练巩固。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当堂巩固,定时训练”,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巩固、完善、深化对知识、规律内涵的认识,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设计了一个“当堂达标”的题目:请以“我的中国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组排比句。
让学生在练习中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5、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教师可以通过知识迁移、变式训练、情感升华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认识到语文对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性,最后进行课堂小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所学内容,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在学习李清照的诗词时,我们可让学生拓展阅读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在学习苏轼的诗词时,我们引领学生阅读《苏东坡突围》。如果说,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圆的话,那么扎扎实实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圆点,而走向生活中学习语文则成了半径。生活积累的丰富与否,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多与少,直接决定了这个圆的大与小。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要立足于课堂学习,同时,还应该致力于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唯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够把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能力充分挖掘出来,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全面革新,开辟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 山东省博兴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