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艺术

高效课堂中的读

作者:张华
一、课前初读识记有实效

1.朗读识记式。朗读和识记是学习课文之前的最低要求,这一方式主要是针对课文中生字词的学习。学生通过工具书,给课文中的生字进行注音和组词,通过朗读和识记而记住生字词的拼音和字形,并结合课文内容去初步了解生字词的意思。由于要求较低,学生容易完成,所以学生比较欢迎这种课前预习的形式,并逐渐形成习惯。朗读识记的验收重在展示学生预习积累的成果。成果展示可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九色鹿》为例:(出示卡片内容)①看会写。目的是记牢生僻词语的读音。②我会组。目的是理解新字词。③我分辨。目的是有效区分形近字。④我理解。目的是理解重点词语的语境义。仅此一篇课文的朗读识记形式就可做到不拘一格,达到有效识记的目的。

2.默读感知式。默读感知式这种形式主要针对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而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一般情况下,我只要求学生先浏览一遍课文,再认真默读一次,然后在两次阅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要求用概括性的文字去概括课文内容有些难度,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有百分之六十五借读生的新建校来说就更不容易达标,所以我们教师就更应该因材施教。

据此,我就要求学生默读之后,用笔在课文中圈画出自己认为可以概括课文内容的词语,如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是什么事物以及事物特点等;然后我再设计一道填空题,让学生试着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优秀生,可以鼓励他们自己独立地归纳课文的大意。

3.朗读发问式。朗读发问式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突破课文中的重难点和培养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这一预习形式就是为了鼓励学生的思考和质疑。让学生在预习时一定要提出一两个问题,并记录在课文的空白处,如果自己可以找到答案更好。例如《九色鹿》这篇文章,学生读完课题就会想:什么是九色鹿?它是怎样的一种鹿?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就会规范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如果再认真思考的话,一定会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疑问,例如,《九色鹿》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那就是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学生能发现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有效的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听课,注意力肯定特别集中,效率自然就比以前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实现,进而达到高效。

二、课中朗读感悟出高效

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我们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如何教上,忽略了让孩子们去自己感受文字的魔力。唯有读才能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那么怎么才能在课堂上做到高效地朗读感悟呢?

1.读出细微。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可以彰显语文的魅力。比如体会句子“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我先引导学生从“洁白如雪”一词中读出“雪白”之意,再精炼为“白”之意,然后比较体会“白—雪白—洁白如雪”意义相近,但表达效果差别却很大。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文章语言的精美,让九色鹿美丽的形象连同优美的文字一起植入孩子们的脑海。

2、读出语感。培养语感最直接的途径是让学生有效地朗读。小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已的意会,如教学《九色鹿》生字词时,孩子们在读“挣扎”时作出“挣扎状”,在读“浩浩荡荡”时读得“浩浩荡荡”…… 读出了形,读出了味,读出了神,这就是吸收积累,这就是语感。

三、课后拓展有优效

优效的课后拓展是提高语文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

1、拓展课文内容,课外延伸阅读,积淀知识。例如,《九色鹿》让学生积累识记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课外阅读诚信人物的典型事迹,从而积淀语文知识。

2、拓展课文思想,深入解读内涵,活化思维。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讲求诚信的典范,像汉朝大将韩信 “一饭千金”的故事。 让学生深入理解诚信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活化学生思维。

3、感悟文章,读懂生活,学会做人。学了《九色鹿》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读懂文章,更要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读懂生活,生活中我们应该知道人与人之间要讲究诚信。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教读过程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最有效的途径,它发展了学生的智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各种“读”的形式中让孩子们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真正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实效、高效、优效 。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大庆市兰德学校)

 

聆听其心声,顺势而教育

浅析忧患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立足课堂,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浅谈中职美术教学中的低碳意识培养

贴着学生思维教学,构建快乐课堂

高效课堂中的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