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艺术

情怀: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元素

作者:张永彪
口张永彪

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责任,语文教学倘若没有了生命的思考,没有了悲悯情怀的培养,这样的语文课堂注定是失败的。语文教学需要情怀,演绎“情智”新课堂,让情怀教育融合注定将成为语文教学的新常态。那么什么样的情怀最能打动学生,演绎精彩呢? 

一、悲悯者情怀:生命意识,情至深处皆是爱

“情感是语文的生命,悲悯情怀,是语文存在的理由。”悲悯是人类表达对苍生万物不幸命运的最真挚的情感,是一种普遍关注人类生命价值和生存质量的人道主义情怀。弥漫悲悯情怀的语文课堂,必将深深地打动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一位教者讲授文言传记小说《大铁椎传》时,敏锐地抓住细节掀起了课堂高潮的惊雷。“吾去矣!”三次出现,三种内涵,教者反复诵读,“观其文,想其人德”:第一次渗透着一位侠客叱咤江湖、行侠仗义的生命情怀,这是英雄的高昂的理想和激情;第二次寄寓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浩然长叹和难言的苦闷悲愤,这是英雄心事无人识的悲慨;第三次饱含了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无望的悲凉,这是一种无尽的绝望和悲怯。三处“吾去矣!”酣畅淋漓,慷慨激昂。教者以一腔悲悯情怀,体味感情,感悟思想,在诵读中学生直呼“过瘾”,令听者动容。悲悯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帮扶、对草根的怜悯、对人性的关怀、对温暖的呼唤,是对健康人格的守望,也是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生命。

二、旁观者情怀:出乎其外,犀利眼底古道肠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旁观者的视角透视社会会更加清醒地发现真相,做出判断,正如新闻记者一样,不带任何评论的叙事反而更具真实性、感染力。语文教师不妨旁观,在旁观中怀疑、观察、掌控课堂,从而更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作者亲历现场而又理性安排,以貌似“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姿态巧妙行文,貌似无情实则热情。一位教者巧妙借鉴,取得了异样的效果。

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绿树成荫”,如诗如画的美景不正是人类共同的追逐?“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传神的细节不正表达着人们对正义的坚守?……“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不加任何主观点评,不掺杂丝毫情感,教者俨然导游以冷静引导、理性面对,一步步将课堂引向深入,这是多么高明的教育艺术!

三、正义者情怀:普世关爱,浩然正气大为美

公平、正义是文明社会具有普世价值的情怀,每一个时代都难免没有歪曲悖谬现象存在。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承担着育人的重责,更应传达正义、传送公平、关注崇高的生命价值。

《纪念刘和珍君》展示了刚强的青春和血泪的人生,预设教学时教者以感悟生命为立足点,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深刻体味“面对浓黑的悲凉”“我实在无话可说”的深刻内涵:

读到烈士“从容辗转于枪弹的攒射中”时,有的悲不能已,疾痛惨怛;读到文明的无力和孱弱时,师生词锋闪烁,涕泣涟涟;读到“真的猛士,敢于奋然而前行”时,课堂慷慨激昂,磅礴激越;读到政府的残暴和文人的诬蔑时,全场义愤填膺……

面对这样的情怀课堂,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健康的语文课弥漫正义、正直和正气,渗透着对正义的追求、对真理的坚持、对美德的传承。

四、守护者情怀:笃定恒久,峥嵘岁月良善情

正义、良知、纯真和博爱,这些美善的品质常常被践踏,面对不公,语文课要教给学生坚守、捍卫人类道德底线的情怀。仰望英雄,讴歌伟人,输入正能量,传递“守护者情怀”,守卫人间一切良善的东西,这不正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一次作文课,围绕时事“好心扶老太反遭讹,初三女生不计前嫌捐款”展开讨论,上课前我忐忑不安,思忖着如果学生一边倒赞成“以直报怨”该怎么办,毕竟这个时代“碰瓷”的事情太多。出人意料的是学生异口同声对无德行为表示义愤,对高尚行径高声点赞!有的说:理性认知,围观有度。任何对于见义勇为的似是而非之争,本身就是对正气与美德的挫伤。还有的说:宽容以对,惩戒有度。……倒是我违心地唱了一回“黑脸”,引导学生认识不妨“以直报怨”,走出“以德报怨”的道义幻觉。

课堂结尾,我踌躇满志:“当善举遇见讹诈的时候,你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还是抛弃已有的价值观?”学生高亢的回答让人禁不住激情沸腾。

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不信任呼唤情怀,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冷漠渴盼情怀,青春季节不应有的成熟期待情怀,语文肩负的育人责任呼唤情怀。

让我们坚定地守望,让浓郁的情怀弥漫在每一节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健康的心灵在语文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本文系甘肃省武威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ww[2015]GH109)

•(作者单位 甘肃省武威第三中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爱上语文,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读,入木三分;写,跃然纸上

关系之哲学思考——师生关系

古代汉语中动词、形容词活用方法浅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