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而现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却成了一个盲区,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在它面前,都成了新手。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过程中,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形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和各科知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历练能力、获得经验,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是整体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学习活动。
语文能力可以说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总称。在以往的教材中,它们被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不管这三者是交叉编排,还是分编合册,它们的内容和要求都是相对独立、互不关联的。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头绪繁多、互相牵制的状况。综合性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将三者整合在一起的可能,它既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真正实现了课堂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对此,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综合性学习课程以学生真实世界为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如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五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编排的,一共有《莲叶青青》《萧山杨梅》《地震中的父与子》《母亲的呼唤》四篇课文。这几篇课文赞美了父爱、母爱、师爱、祖母之爱、亲邻间的爱。结合语文读本中的《捆绑苦难》《爸爸,下辈子别松手》《自由与生命》等几篇文章为学生设计几个他们感兴趣的自选课题,让学生通过自我的实践寻求答案,获得感悟。学生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爱是人世间伟大而纯真的情感,为理解课文埋下了伏笔。因此,设计奇趣而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的课前实践活动,可以促进课堂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S版教材中有许多具有时代性、教育性很强的课文,学完后学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以四年级下册《小树死因调查报告》一文为例,学完课文后,学生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以“家乡环境状况及保护措施”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本单元的语文大课堂中,要求学生在读了《小树死因调查报告》后,组成小组,到社区、校园、村镇进行社会调查,然后也写一篇调查报告。对此我们可以分四个阶段进行活动安排:
1.活动准备:(1)确定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调查主题;(2)选择调查方法,如问卷、走访、测量、图书馆调查、网络搜索等方法。
2.实地调查:(1)成立调查小组,落实调查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领取任务,完成任务;(2)要求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并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而且将自己的调查、分析、结论和建议整理一下,准备在小组内汇报。
3.课堂交流:(1)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讲给小组里的同学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互相讨论,大家评一评谁的调查最全面,谁的分析和结论最准确,谁的建议最有合理性、可行性;(2)全班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4.写调查报告:(1)写的时候,注意用数据说话,还要注意格式;(2)调查报告写成后,可以送交或寄给有关部门,让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合理解决问题。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安排,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受到了教育,也意识到了环保的紧迫性,即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撰写倡议书、标语,创作宣传画、手抄报、环保小儿歌。这些内容和程序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整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通过课后设计延伸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话题,它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其课程目标的开放性,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只有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才能为小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户,拓展他们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只有在多渠道的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在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 湖北省天门市教科院)
(本栏责任编辑 石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