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艺术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剖析

作者:杜永静
口 杜永静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逐渐变成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师不仅要研究“教”什么,还要研究“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引导学生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喧宾夺主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等等。对于初中学生,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过分追求情境设置难免会掩盖数学的本质特点,削弱数学本身特有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形而上学

自主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它是建立在“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基础上的。现在,很多教师片面理解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出现不敢“讲”的现象,把“少讲”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把“少讲”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接受学习,一种是发现学习。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式。一般来讲,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或者是教学的疑难点、易错点,则可以采用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更多的情况是两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的成分。

三、电教手段不重实效

电教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但现在的观摩课、公开课、评优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有的课件五彩缤纷,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精心制作的课件展示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还有的干脆用多媒体替代板书,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更有的教师因计算机操作不熟练,造成课上到中途而无法进行,致使课件成为一种点缀、甚至累赘。

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教师只有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五、教材运用缺乏创造

新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标准,我们要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怎样真正理解和把握还存在一些问题。一种是完全照搬教材,按照教材内容去教,另一种是完全脱离教材,另起炉灶,还理直气壮地说你们不是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吗?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我们深入一下思考,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实际,考虑时代和科学的进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某些内容,删除或者减少某些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你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尽管前进的路上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投身于课堂改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小智成大智,数学课堂就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荣成市蜊江中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