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学习整合和运用了各个学科资源,在课程组织形式上超越课堂,充分运用了学校、教师和家长、社会资源,超越了单课时的教学周期,实现了弹性课时制。改变了学习方式,在教学效果中实现评价多元化。
一、什么是主题学习
主题探究学习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围绕一个中心内容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而展开的一系列探索和学习。主题探究强调在一定主体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综合主题,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能力、各种课程资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主题教学怎么做
笔者在多年的综合与实践课程中,采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制定计划—体验实践、撰写报告—交流展示、评价补充”四个环节。即教师是 “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主题探究体现为:教育内容的综合、教育手段的综合、教育过程的综合三个方面。主题探究的实施种类可以长线、中线、短线实施。
1.长线: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各地争先创建特色学校。有的是以学科教学见长,有的是以拓展活动见长,也有的以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创出特色。把它做大做强,凸显学校特色,形成品牌。比如成都的双流小学,通过拓展活动形成校园文化;而成都双流镇江中学则是全校各个学科都根据自身学科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全校的主题活动丰富多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研究报告。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见长。整个学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像。厦门的一些学校开展全校性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比如有的是海洋文化,有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的是科技文化,有的是闽南文化,有的是国防教育特色,每个学校努力营造校园文化。但是这样单一的大主题文化活动必须建立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否则就容易落入单一状况,学生的选择性也受到局限。
2.中线(纵式结构):即将一个探究单元主题所包含的若干小课题进行线型组织,使其纵贯几个活动周期,从而使探究内容得以较大程度的延伸与深化。如东北师大附属小学,开展了10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去年获得全国科学成果一等奖。他们特别重视顶层设计,每个年级有一个主题,开发资源,形成了一套模式和课程资源。
东北师大附属第二小学在1—6年级根据学校整体部署,从学校上层整体设计了综合实践的各年级探究单元主题,划分了单元主题统领下的小组探究子课题,在一学年集中进行探究活动。
3.短线(横式结构):学校在每个年级每个学期中,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每个月至少有一个主题活动。这个主题可以是课本里提供的主题,也可以是老师个人特长开发的主题,也可以是依学生兴趣而开发的主题。有的班级甚至可以在一个月中将这三种形式开发的主题一起研究。这是短线的综合实践主题。这几种主题在内容上体现螺旋上升式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通过这种必修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横式结构:即将一个探究单元主题分解为若干小课题,在同一活动周期内通过小组探究,小组通过各个不同的小课题进行小组汇报展示,实现对单元主题的整合。
主题教学讲明白一些,就是让孩子从小学开始做课题。不过孩子们做的课题可不能像成人和科学家要求那么高深,而应该以学习方法和提升能力为目的,感受科研过程。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奥秘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研究性学习刚好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基于问题探究教学的一般过程,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①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② 梳理问题,制定计划。③体验实践,调查访谈。④展示结果, 交流评价。也有的学者研究了QRDC 模式。
三、主题探究特征
1.学习活动被置于特定的情境中。从实际需要出发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参与”是情景学习的关键元素。
2.没有问题的现成答案、解决方案,也不控制学生得出结论。帮助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可能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
3.学习发生在社会交往中,凭借外部资源,个体延伸自己的学习。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能存在差异。为了跨越最近发展区,促使新信息的个人或媒体互动,产生新观点。借助图书、网络、社区等资源深化理解,发展新观点。
4.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存在。共同承担任务、分享技能、相互约定解决问题能力,共同承担任务以解决问题。
5.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他们决定需要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什么,以便完成特定的任务。
四、主题探究学习策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整理了7种主题探究的主要学习策略。①问题解决法。②信息收集法。③深度访谈法。④调查分析法。⑤实验对比法。⑥反思评价法。⑦展示分享法。学生的潜能无限,但是要有平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主旨是:每个人都有渴望成功的愿望。渴望被赏识是人的最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渴望被赏识的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赏识需要得到满足, 能激起人们前进的欲望。便会激发其内驱力,通过展示平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重塑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主题探究搭建学生展示平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主题探究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接受的是私塾到班级授课制,习惯了讲授的方式。现在的三种课程——核心基础课程(基础型课程)、主题探究课程(探究型课程)、潜能发展课程(拓展型课程),都有优点和不足。开展主题探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需要适宜的环境,需要家长转变学习观念,需要老师、也需要领导转变学习观念,需要社会对学生成长重新再认识,这肯定有一段比较长的路要走。教育就是改变,
没有改变便没有教育。我们在教育中要强调不确定性:杜威重视学生的变化、皮亚杰利用学生的变化、维果茨基促进学生的变化,每一位有成就的教育家无不鼓励变化。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僵化意味着死亡,变化意味着成长。学生的变化意味着老师要去适应他,帮助他。变化意味着老师自己也要变化,跟孩子一起,弥合个体与课程的断裂,这个时候,老师的船票能够登上学生的客船?这个时候,老师是否有能力在学生实现飞跃的最后一公里,成就学生“化蛹成蝶”,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不要让自己的脑袋长在别人身上?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在这里可以创造无限。主题探究学习,可以使教室实现无限。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