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是美术课程开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美术创作的技巧,让学生领会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真正触摸到美术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应该提高对欣赏课程开展的重视程度,通过美术作品资源的丰富、美术作品评价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把握学生心理,培养审美兴趣
小学生处于知识储备扩充、身心初步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其身心特征、审美需求为入手点,满足其在美术欣赏上的热情。因此,教师需要以满足学生进取心、自尊心、求知欲为目标,通过创设一定的美术欣赏氛围,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印象。
以开展《水墨画鸟》的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对这节课程的兴趣,在正式开展课程前,我特意借助多媒体展示了自然界各种各样的鸟类动物,并且让学生们仔细观察、用心联想:自己是否在水墨画作品中看到过这些鸟类?这种联想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完成初期引入教学之后,我才正式开展美术欣赏课程,展示了有关于喜鹊、鹰、麻雀、燕子等不同水墨画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水墨画鸟在创作上的特点与优点,体验中国水墨画作品在动物描绘上的魅力。这种教学方法就打破了单纯欣赏美术作品带来的枯燥乏味,让学生能够在感悟自然的基础上,发现中国水墨画的博大精深。虽然教师应该积极把握学生的欣赏心理,满足学生的欣赏需求,但是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教学的总体目标。另外,教师还需要认识到学生的需求是呈动态性发展的,需要时刻改变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兴趣爱好保持最佳状态。
二、打破教材局限,养成审美技巧
为了增加学生的欣赏面,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比、观察,领悟到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性、魅力性,教师应该勇于打破美术书本的局限,在把握美术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尽量通过互联网上的美术素材丰富教学资源,从而促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更加精彩。对此,教师应该勇于接受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树立联系性的眼光,这样才能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串联到一起,为小学美术课堂带来更多的精彩。
以苏教版美术教学中的《画人物》为例,古今中外诸多美术作品都与人物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风格的影响,这些作品在创作手法、技巧与特点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为了让学生了解到这种差异,我在美术作品欣赏课上特别展示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自画像、北宋李公麟的《免胄图》、六朝顾恺之的《烈女图》以及《睢阳五老图》等优秀国内外人物画作品,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总结这些画在色彩、线条、风格等多个方面存在的区别。同学们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激烈的讨论得出西方的人物画看起来更加真实,而中国古代的人物画看起来更加飘逸传神。我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古代人物画作品的区别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并对小组的回答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这种对比性强、作品类型丰富的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宏观、系统地认识国内外美术创作,正确认识美术的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积极把握学生对美的感受、爱好与审美能力的发展,不仅应该强调美术在创作技巧与手法上的认识,还需要通过美术作品初步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
三、鼓励学生评价,提升欣赏价值
在美术欣赏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同样如此,如果单纯由教师去赞赏、评析某幅美术作品,只会使得学生欣赏的积极性、能动性受到严重的打击。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只能够片面地认识美术作品创作的某个方面,无法真正触及美术教学的内核。对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发现美术作品的优缺点,自己认识到色彩与线条运用的技巧,自己去领悟美术作品中夹杂的艺术与神秘。
以《我设计的车》的教学为例,我尝试将孩子们自己绘制的美术作品与一些成功的车辆设计图、优秀的儿童绘画作品结合在一起进行展示。我鼓励每个孩子来评一评这些车辆设计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并逐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对车辆设计的想法,给予孩子更多思维发展的机会。由于已经欣赏了不同种类的车型、了解到各种车的功能,孩子们在创作上增添了更多的想法,这时候我再重新提供机会,让孩子们对自己原来绘制的作品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我又开展了“展示欣赏”的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去评选出最佳绘图奖、最佳设计奖、最佳色彩奖等多个奖项,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绘画、欣赏、评价的积极性。在鼓励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经验与学生评价之间的交互,用宽容的态度去容纳学生的感受,用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最后,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做好欣赏课程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美术欣赏课程的积极效果。
总之,教师不仅应该将美术欣赏作为单纯的欣赏,更应该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审美水平,以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绘画技巧为目标,促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学生带入美术的神秘世界,拉近学生与美术欣赏、创作之间的距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