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之《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文化”是一个关键词,并围绕“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核心话题展开了讨论。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纯粹依靠传统的经验或者机械地照搬教材,则教学很容易失之于空洞,学生原本对文化这一概念就不太理解,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问题,也缺乏必要的素材支撑,因而有效教学很难达成。而要化解这一难题,笔者以为需要抓住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一是文化自觉;二是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觉是理解社会的智慧视角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是从文化视角观察社会与个体的直觉行为。在高中阶段,帮学生建立文化自觉有其必要性。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尤其是近年来转结构、保增长的压力很大,加上中国周边环境并不十分理想,国内经济增长乏力,因此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常常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对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高中文化生活课程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剖析并理性看待这些声音,并在剖析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视角,进而积淀出文化自觉。
这项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析,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解读。前者可以借助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如一些流行歌曲或曲艺晚会等,让学生在对文化形式的接纳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知道中国之所以能够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正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韧劲。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学生就会认识到,一方面中国文化要融入世界文化,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又必须坚持传统,这样才能使中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
事实证明,建立这样的文化视角,对于学生形成文化自觉是极为有益的。
二、文化自信是树立正确观点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热门话题。文化自信的提出有其深刻的背景。随着中国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随着信息社会的信息多元化,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盲从西方文化而忽视甚至贬低祖国文化的倾向。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观成型的重要时期,有着什么样的文化观,对将来的社会走向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基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的,实际上是关系到国运的重要决策,而在其中,文化自信发挥着核心作用。
文化自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对本民族文化所秉持的高度认同的态度。文化自信在不排斥异域文化的同时,高度认同自身的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价值。事实上,除了上文提到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傲然屹立之外,即使在当下的经济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所释放出来的发展活力、在改革攻坚期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智慧、在当前转变经济增长结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战略定力,其实都是文化滋养的结果。
在实际教学中,只要开放课堂,那文化自信总会遇到学生所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当笔者跟学生阐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内敛、含蓄等特点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一样的中国文化,但在西方的表达方式中就那么受欢迎呢?在继续追问之后,笔者才明白了他是基于《功夫熊猫》这部系列电影而提出的。笔者为这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感到高兴:熊猫作为中国文化的使者走向了世界,但也确实是在西方的电影表达手段中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这其实是一个以西方表达方式阐述中国文化的过程。笔者在肯定学生善于思考的同时,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不排斥世界优秀文化。这样的教学并不回避学生的问题,但同时又引向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而言,好处不言而喻。
三、基于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教学
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文化自然是一条知识主线,但要让这条主线成为学生的认知主线,那还需要实现知识与认知之间的转换。
事实证明,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往往存在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主要是由文化认知的范围和内涵决定的。通常情况下,学生起初对文化的认识是概念性的,认为文字所表达的才是文化,后来会认识到实际上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几乎所有的活动背后都有文化因素,言行举止、服装、饮食等,都与文化相关,而基于这些内容去研究分析文化,往往可以让学生对文化认知的范围更加广泛,从而对文化自信的建立产生实质性支撑。而经由这些分析,学生往往又可以借助于自身的逻辑思维,推理出文化的内涵,即文化是隐藏在社会个体或群体之后,但能够对社会个体的言行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一个社会的特质,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从这个角度讲,用中国声音表达中国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而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就可以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文化生活教学,需要抓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两个关键,进而搭建起本内容有效教学的认知大厦。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