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治疗学生心灵创伤的良药。因而教师教育学生应以慈母般的爱心,精心而又独具匠心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灵,以达到改变学生的目的。
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反映,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做什么,而应使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从而自觉地支配自己的一言一行,并在反复地强化磨练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拿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来说吧,班里有的同学听讲姿势不好,回答问题有气无力。对此,我没有一味地批评他们,要求他们必须坐好,必须大声回答问题。而是晓知以理,动之以情。给他们讲“坐如钟,行如风,站如松”的古训,使他们懂得一个人不仅要心灵美,还要注意仪表美。无论干什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带点正气加神气,要善于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同样,课上读书、写字、回答问题也都要讲求个架式。这么一启发,学生还真的注意了自己的言行举止。我深深地体会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知道怎么改正。采取的方式方法不是声色俱厉、威慑恫吓,更多的需要安慰式的批评、爱护式的劝戒、沉默无言的暗示、鼓励式的引导,以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动机,去支配自己的行为举动。
二、以表扬、鼓励、信任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在于揭示每个儿童的力量的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资料、智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这意味着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和做人的自尊心、自豪感。而表扬、鼓励、信任就是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对“问题生”来说,尤其需要这样。平日,我不是盯着他们的毛病,而是精心挖掘,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注意他们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与鼓励,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给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以满足其表现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取得教师和同学的尊重和注意。如果长期得不到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就会产生压抑、自卑、消沉的心理,而另一些学生又可能采取淘气、恶作剧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以获取别人的注意。平时我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给学生以充分的表现机会,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信心,才会不断进步。
四、捕捉教育时机,用爱去拨动学生的心灵
教师如果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及时引导,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育时机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需要教师用心发现,及时捕捉,运用教育机智去拨动学生的心灵,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问题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生”“闪光点”的出现,而是要抱着一颗爱心去亲近他们,把他们当做朋友,经常和他们进行情感沟通,用真心去体察他,用真情去感动他,用爱打动他,用激情去鼓励他,用热情去帮助他;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相信他,尊重他,时时处处在赞赏他身上的优点与长处。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互相尊重、真挚的情感关系,才能使其摆脱自卑感,从而使其走向正确的轨道。班主任只有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诱发“问题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问题生”转化的最佳时机。选准教育时机。在教育时机未出现时,班主任要耐心等待,当最佳教育时机到来时,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因为此时教育学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最佳。
教师的爱要真诚,对于所谓的“问题生”,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亲情的关爱,缺乏理想信念,缺乏一种自我约束能力,平时得不到关心,更多时候听到的是讽刺与挖苦,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对这样的学生,只是简单地采取“隔离”、“换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是治标,不能治本。作为教师要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感化他童稚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真诚的体贴和关怀,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特别是当他们“犯错”时,我们在谈话时要创设一个平等的氛围,让孩子感到是来和老师交流的,不是被“质问”、被“教训”的。作为老师首先要做到真诚,教育学生应先说情再育人,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的氛围。让他们真正感到我的真诚,这样孩子才能真诚地对待你,只有这样让他们放掉戒备,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让他们感觉到是真心的为他们好,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总之,我感到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需要“润物细无声”般的方式滋润学生的心田,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关键在于用心系学生,用爱拨心弦,因为爱是一种理解、一种包容、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奏出心灵的和谐乐曲。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井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