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文章。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本文篇幅简短,但作者谈歌却通过他的一支生花妙笔,巧妙运用一连串的表达方法,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形象,是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绝佳范本。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基于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咬文嚼字,品味语言,体味情感交融;二是指向写作,关注形式,既得言,又得意。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临危不惧、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初步领悟运用环境烘托、人物衬托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达特点和“欧·亨利式结尾”的写作艺术。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感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词语,想画面,感受环境,体会环境烘托的写法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6课——《桥》。(齐读课题)在这座窄窄的木桥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有些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2.看到这一组词(出示:咆哮、狂奔、跳舞、狞笑)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画面?
(小结:这洪水真凶险。板书:洪水 凶)
3.课文是怎么写的,一起读(出示1—6自然段中描写洪水的句子)
4.这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板书:环境)
5.再看这组词(出示: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你眼前又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小结:村民们惊惶失措、夺路而逃。板书:村民 逃)
6.读一读课文的句子吧!(出示3—6自然段)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把人带入一个险象环生的情境。作者用极简短的文字,渲染出极令人恐惧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人们逃生的困境。(板书:烘托)
【设计意图】 读词语想画面,回味本文多用简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增强表现力的表达方法,体会环境烘托的写作方法。
二、聚焦老汉的举动,感悟光辉形象,体会人物衬托的写法
(一)默读课文,感受老汉行为的不凡。
1.面对凶险的洪水,人们纷纷夺路而逃。可是有一个人的表现却和他们不一样,他是谁?(板书:老汉)
2.默读课文7—13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的表现与村民不一样的句子。
3.交流。(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4.你发现老汉的哪些举动与村民不一样?(板书:站)(二)研读老汉的“站”,感悟老汉临危不惧的形象。
引导阅读发现一:1.村民们都在逃,可老汉却站在木桥前。你有问题想问老汉吗?(若干名学生回答)2.老汉为什么不逃呢?带着这个问题,请你再仔细地读一读这句话。3.交流:预设一:老汉不逃是因为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党支部书记。
预设二:老汉不逃是因为他是“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引导想象:今天张家缺水,他会___;明天李家缺粮,他会____。老汉一心为民,如今村民的生命受到威胁,他怎么会逃呢?)
引导阅读发现二:阅读就是一种发现。请你再仔细推敲这句话,看看你还能读出什么。预设一:从“没腿深的水里”读出老汉临危不惧。(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木桥前,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站在没腿深的水里。
1.静静地看,默默地读。有什么不一样?(“没腿深的水里”语序不同)
2.仔细再读,这么一换有什么区别?“没腿深的水里”放在前面,你先感受到了什么?(环境很危险)
3.小结:一个小小的语序调换,却烘托出环境的危险,突出老汉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
预设二:从“木桥前”读出老汉舍己为人。 师:老汉为什么站在“木桥前”,而不站在“木桥后”呢?从这儿你又读出了什么?(老汉舍己为人)
引导阅读发现三:老汉仅仅是“水没腿深”时站在木桥前吗?把句子放回到课文里再读一读,你还会有发现。(出示填空题)当水没腿深,人们跌跌撞撞地拥向木桥时,老汉站在木桥前;当(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人们(排成队依次奔上木桥)时,老汉还是站在木桥前;当水(爬上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时,老汉依然站在木桥前。
1.交流后引读:(师读洪水句)(女生读村民句)(男生读老汉句)
2.老汉这一“站”,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镇定从容)
3.小结:老汉就这么镇定从容地站着,他就像一座(山)看到像山一样的老汉,人们心里有了依靠。
过渡:当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时,老汉沙哑地喊话(出示:“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二)研读老汉的“喊话”,感悟老汉的威严形象。
1.老汉的“喊话”,你发现了什么?琢磨琢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请若干名读)你为什么这么读?(指导朗读)预设一:面对一百多号村民,老汉会怎样喊话?预设二:眼前只有这座窄窄的木桥,老汉会怎样喊话?
3.“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前面?(群众)从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尽职尽责)
4.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老汉只能将他的焦急、担忧以及对党员的要求,浓缩在三个感叹号里。老汉的喊话虽然沙哑,但那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齐读)师:听了老汉的喊话(指名读11—13自然段)
(三)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了老汉与村民不一样的举动。当村民惊慌地逃亡时,老汉却站得像一座山,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老汉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的人格魅力。这种写法叫(板书:人物衬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品读老汉与村民不一样的举动,品出老汉无私无畏的高尚形象,也体会了人物衬托的写作方法。全程双轨教学:一边品人物形象,一边关注表达形式,既得其意,又得其言。
过渡:这样的写法下文还有。
三、品读“揪”字,感受老汉大公无私,体会震撼人心的结尾艺术
1.默读14—23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的句子,找出老汉跟常人不一样的举动。
2.老汉的哪个动作跟常人不一样?(板书:揪)(出示15自然段)
3.老汉揪出的是谁?(3次追问)老汉揪出的那个小伙子就是自己的儿子。(板书:小伙子)
4.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24—27自然段)读到故事结尾才明白,原来老汉揪出的竞是自己的儿子。老汉这一“揪”,揪出了儿子的人,但揪掉的却是(儿子的性命)。当其他党员看到这一情形时,会(自觉排到队伍后面)可见老汉这一“揪”,还揪出了(威严),但却揪掉了自己的一块心头肉。
6.读到这样的结局,你有什么感受?预设:感到震撼、恍然大悟;感到老汉大公无私、不徇私情。
7.难道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爱)你是从哪儿读到的?(出示第20自然段)老汉这一“推”将最后一丝生还的机会让给了儿子。这份沉甸甸的父爱,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父爱如山)。
8.小结:通过阅读我们发现,当故事的结尾揭示了小伙子的身份时,进一步地衬托出老汉大公无私的英勇壮举。老汉牺牲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9.播放背景音乐《无悔》,指若干名学生配乐朗读24-27自然段。
10.小结:读着这样的结尾,心中早已分不清是震撼,还是悲伤。这样的结尾,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文章结尾“巧设悬念”这一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进一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品读老汉“揪”和“推”的看似矛盾的举动,感受老汉大公无私的英雄壮举和父爱如山的情怀,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相交融。
四、补写结尾,感受结尾艺术
1.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老汉是党支部书记,受全村人拥戴。那么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应该是一名好党员。怎么会在关键时刻,表现得比其他党员差呢?
2.当老汉把他从队伍里揪出来时(出示: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小伙子为什么“瞪”老汉一眼?(板书:瞪)仅仅是对父亲不近情理的不满和怨恨吗?难道不可能是因父亲误解自己而进行的辩解吗?也许当时,他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
预设:扶年迈的老阿婆(或身体虚弱的老大爷、或年幼的小孩)过桥。
3.续编故事。如果是误解,那就让我们把故事续编下去。(出示)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谁也来祭奠小伙子?她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要求:语言简洁、内容合情合理。)
4.汇报交流,老师点评。
5.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这种富有悬念的“欧·亨利式结尾”的写法。
【设计意图】立足教材引导学生对文中小伙子“插队”和“瞪”两种行为的质疑,让学生续写故事结尾。引领学生超越教材,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多维的课堂。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老汉面对凶险的洪水与村民不凡的举止,感受到他的高尚品质。认识了环境烘托和人物衬托的写法,同时还读到了一个富有悬念的“欧·亨利式结尾”。
六、作业设计:推荐阅读《欧·亨利微型小说选》。
(作者单位 福建省沙县城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