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艺术

根植于生活,回归本真

作者:□邓时君
□邓时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就是说,教育的内容应当根据生活需要来进行。围绕这一观念开展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联系小学生年龄阶段所掌握的生活经验,结合教学内容,打造生活化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品德与生活》学习过程中快速接纳新的知识,真正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

一、巧妙运用教材,使《品德与生活》课堂回归生活

要使《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和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合理运用教材基础上,对每节课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活用教材,即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材承载的价值以及目标,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例如在开展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基于教材基础上,开展如下生活化教学尝试:通常学校会在每周开展“优秀班级”的评选活动,班级卫生是评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开学之初将《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调整到第一课来学习。因为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有限,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开展一些恰当的活动项目,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相关教学内容补充。如带领学生观察本班教室是否被打扫得干净,还有哪些区域需要整理。如此巧妙运用教材,既符合新课标“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重要理念,提高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为班级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使品德课程更快回归生活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结合丰富、生动、形象的生活事例与生活问题的设计,可以快速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例制造悬念,展开与生活相关的游戏教学,引入故事开展讨论教学等方法,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引导《品德与生活》教学进一步实现新课改“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开展趣味的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开展趣味性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小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帮助其良好思想与品德的形成。例如在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教学时,可以组织小学生展开一次关于了解家乡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主题活动。如通过收集家乡美丽的图片,搜集历史资料,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与山水景色。如此,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于家乡美景、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营造生活化课堂情境。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热爱新鲜事物的个性特点,营造出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从生活实践切入教学,以带领小学生快速体验到品德教育教学内容,实现思品教育的内化。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我们一家人》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网上搜集了一些与家庭相关的动画片片段,如《樱桃小凡子》《蜡笔小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配上《我的好妈妈》《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歌曲播放给小学生观看。在此之后,鼓励学生向其它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员,谈论家庭中一些难忘的温暖瞬间。除此之外,还可以要求小学生在课后帮助父母做家务,与父母“说一说心里话”,利用多种养成性课后活动,增进学生对于父母的感情,通过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思品教育的内化。

3、强化体验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的延伸,在感悟中进行创造。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中《春天来了》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己观察春天有哪些色彩,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花草树木出现了哪些变化,带给学生怎样的心理感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春天的美好与生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风车、风筝、纸飞机等小玩具,带领小学生来到草地、公园参加各种游戏。学生在这种亲自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对于春天的美好、生活的乐趣感触更加深刻。又如在进行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中《交通安全》的教学时,可以利用户外活动时机,一边走,一边给学生介绍沿途各种交通标志,让学生观察如何过马路,怎样保证行走安全。在这种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到交通规则,满足其生活所需,同时因为这种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自觉获取知识,其知识掌握得将更加牢固。

三、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特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最初善良的情感可能会遭遇到一些挫折,同时受生活环境影响,对学校思想教育产生怀疑,使得《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育引导功能被弱化。真理往往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与验证才能体验到其价值,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不应当只是教给学生简单的结论,而应当结合课程特点,让小学生亲自体验和尝试,遇到怎样的问题,应当怎样处理,人们对这种处理方式会给予怎样的评价。《品德与生活》课堂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秉承开放性原则,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给予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的机会。例如,一些小学生在品德课上学习要遵守社会公德,而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遇到乘车不给老人让座,随意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等现象时难免产生疑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品德教育。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正视各种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是非观念,以自己所理解的是非观念去实践,遵守社会公德,获得生活体验,从而在实践中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四、妙用评价,实现生活实践与品德课的有效融合

根据低年级学生个性和学习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巧妙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以多层次、发展性的评价,使《品德与生活》课程更好地回归生活。传统的单一性评价方式在新课改背景下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而多层次、发展性的评价对于小学生而言,更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主动性。首先学生要从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多角度,开展自评,对自己的学习现状、成长与进步有粗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即时性与总结性评价,对小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总结性评价。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家长评价方式,通过家、校双方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小学生在鼓励的话语中体会到成长的喜悦。此外,通过开发“成长档案袋”“优点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进行及时记录,及时反馈给学生及家长,从而实现问题的针对性解决、优点的持续发掘。

总而言之,《品德与生活》教学应根植于生活,回归本真,这不仅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小学生品德思想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作为小学品德课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规律着手,运用多种途径促进《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开放式教学的目的终将实现,小学生将更加健康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作者单位 福建省沙县凤岗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石红英)

 

给初上讲台教师的一封信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创新思政教育,提升高校学生道德品质

巧用表扬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三大细节

设计多元化作业,构建快乐英语课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