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峰
关键词:银行卡、支付体系
市场概况:银行单机电子化
上世纪80年代,银行卡、信用卡、ATM机先后投入使用,中国开始步入电子支付时代。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建成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并逐渐形成以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为骨干,以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为补充的全国性支付网络体系,中国的支付体系初步形成。由此开始,以银行信用为依托的支票、银行本票、汇票以及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逐渐取代现金并普及应用。
计算机和应用系统在银行业普遍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结算效率。同城结算方面,票据交换所普及到了县级以上的城市,发达地区票据交换所使用自动清分机进行票据的清分,大大加快了票据的清分速度。部分经济关联度高的相邻省(市)周边地区打破行政区划,建立了跨省(市)区域性票据交换中心。异地结算方面,借助于计算机的发展,央行和各国有商业银行以地方为单位进行联网操作,同一地区(市)行内结算业务实现了个人账户的通存通兑和对公账户的通存,部分行实现了对公账户的通兑。异地联行结算网络则借助于通信网络,实现电子传送支付信息。
商业模式:电商催生线上支付需求1999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400万,同年,第一家C2C网站易趣网成立,阿里巴巴成立,8848等B2C网站正式开通,网上购物进入实际应用阶段。随着电商的发展,线上支付需求产生,推动着线上支付的发展。
初创期:网银发展促进行业增长(2000-2004年)
关键词:网银、银联
银联跨行支付平台出现,使异地跨行的网上支付成为可能。银行之间通过互联互通,实现银行卡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金融网络与互联网接口互联,第三方支付得以萌芽。
市场概况:银行互联、第三方支付萌芽
2000年前后,各大商业银行逐渐实现了电子支付信息跨行传送,实现支票的全国通用和行内通存通兑,银行卡开始在全国ATM机和POS上使用。与此同时,各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各自的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业务,并各自向商家提供不同规范的支付接口,商业银行的多级结构给商家和消费者造成了诸多不便。多家银行的接口承接、金融网络与互联网的接口承接因为系统烦琐与成本较高成为主要问题。2002年,银行卡清算组织中国银联成立,建立起中国银联跨行支付平台,使异地跨行网上支付成为可能,为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银联的跨行支付平台,解决了多银行接口承接的问题。通过银行联合分担成本的方式,地方银联有条件向商家提供多银行卡在线支付接口,使异地跨行的网上支付成为可能,也保障了各个银行的利益。各银行通过此系统,实现了系统之间互联互通,进而实现了银行卡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境外卡在中国境内也可以提现和刷卡消费。
金融网络和互联网的接口承接,则由从电子商务领域发展而出现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承担。早期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包括:首信易支付、环迅支付、网银在线、支付宝、易宝支付、连连支付等。此外,PayPal也是最早来中国搭建支付通路的支付服务提供商。
商业模式:第三方支付网关模式
第三方支付提供的支付服务主要是附加值较低的支付网关模式。所谓支付网关,是指银行金融网络系统和互联网之间的接口。支付网关模式是指一些具有较强银行接口技术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中介形式分别连接商家和银行,从而帮助商家和消费者在网络交易支付过程中跳转到各家银行的网银接口。当时,在支付网关模式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支付平台,而只是商户到银行的通道,第三方支付机构仅相当于资金的搬运工,其自身业务的附加值和增值空间都非常小,收入来源主要是和银行的二次分润。
(2005年-2012年)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2005年前后,腾讯财付通、拉卡拉、快钱等第三方支付企业纷纷成立,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指导性法规文件《第三方支付索引》,对第三方支付中的银行及其客户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因此,2005年又被称为以互联网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概念提出的一年。
市场概况:第三方支付异军突起
2008-201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异军突起,交易额连续3年增长率超过100%。特别是互联网支付服务发展迅猛,从2006年的48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89万亿元,增长了近22倍。2005年,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互联网支付注册账户规模为3000万,2008年就达到近2亿,2009年达到5亿。到2012年年底,互联网支付账户总量为12亿,其中个人支付账户11.97亿,单位支付账户313.85万。
这一时期市场爆发式增长,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央行监管范围,支付行业秩序走向规范,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不仅在规模上全球最大,业务种类也是全球最全。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互联网支付规模达到6.89万亿元,交易笔数超过100亿笔,交易规模约占全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的53.9%。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量、支付业务金及客户备付金已经分别占全国总规模的82%、95%和93%,第三方支付已成为中国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发展:互联网崛起
中国成为全球信息通信技术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在全球信息通信技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2年,中国网民人数为5.64亿,居全球第一,远超第二名美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同样位居全球第一。互联网浪潮带来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2008年,网上购物交易规模突破千亿元,2012年突破万亿元,达到1.38万亿元,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网购市场。
监管动向: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
2010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细则,2011年5月首次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行业市场秩序逐步走向规范,业内绝大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央行监管范围,业内经营规范逐渐成形,行业自律管理组织也逐渐出现。客户对第三方支付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也逐步提高,为第三方支付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这一阶段,在运营方式上,第三方支付机构从支付网关模式向增值空间更大的账户模式转变,大量互联网支付通过商户和消费者注册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完成。在这种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真正作为一个平台,处于交易流程中资金和信息的重要停留节点,并且基于平台上交易的资金流和信息流,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更大的服务创新和价值创造空间。这一阶段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提供基础支付服务的同时,开始向客户提供各种类型的增值服务,如缴费、转账、还款、授信、保理和咨询,显著提升了资金的周转效率,改善了客户体验。
关键词:移动支付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终端日益普及、移动应用市场兴起,线上支付日益向移动端转移。在线支付生态发展完善,其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在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
市场概况:线上支付呈现PC端向移动端转移趋势
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5亿人,移动网民数量达到5.6亿人,互联网支付用户规模4.5亿人,网民渗透率达到69.3%。移动支付用户规模3.4亿人,移动网民渗透率达到61.7%。个人网银交易规模448.5万亿元,同比增长70.3%,企业网银交易规模为855.9万亿元,同比增长28.4%;手机银行交易规模虽仅为32.8万亿元,但同比增速高达157.1%。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8.08万亿元,同比增长50.3%;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99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391.3%。
随着智能终端日益普及、移动应用市场兴起、支付场景的不断创新,以及互联网公司的大力补贴培养用户支付习惯,移动支付以其移动性、便捷性、及时性实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5年9月,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接近10万亿元,增速59%。在市场份额占比中,支付宝排名第一,占比69.9%;财付通排名第二,占比19.2%;拉卡拉排名第三,占比2.2%。支付宝和财付通市场份额合计接近90%,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
2013年下发移动支付牌照后,移动支付市场爆发式增长,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不断降低,呈现从互联网支付向移动支付转移的趋势。移动支付在整个线上支付市场中的份额由2013年的19%提高到了2015年的45%,增长迅速。
随着智能手机在国内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的支付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也露出端倪,NFC支付、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虹膜支付等支付技术都在创新发展中,支付的安全性也在不断提升。2016年2月,ApplePay在我国正式上线,在技术层次、安全性、便捷性等方面相比二维码支付均有显著优势。ApplePay国内的上线,将移动支付市场带入新的竞争格局。
在移动支付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支付机构加快拓展移动支付业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进军移动支付,微信增加支付功能,推出“新年红包”,滴滴等掀起打车软件补贴大战,支付机构通过与线下企业合作推出优惠活动吸引线下消费者不断使用移动支付。2015年,银联牵头与移动支付产业各方共同组建了联合工程团队,推出集空中发卡、网公司的大力补贴培养用户支付习惯,移动支付以其移动性、便捷性、及时性实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5年9月,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接近10万亿元,增速59%。在市场份额占比中,支付宝排名第一,占比69.9%;财付通排名第二,占比19.2%;拉卡拉排名第三,占比2.2%。支付宝和财付通市场份额合计接近90%,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非接闪付、网上支付为一体的“云闪付”产品,目前已有近50家银行上线“云闪付”。
监管动向:行业监管清晰
近年来,监管层进一步规范支付市场秩序,第三方支付进入温和创新阶段。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进一步深化了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加快了中国支付服务市场的改革开放和创新转型。同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限制支付账户开立、网络支付和网络转账,引导第三方支付回归通道本质。近期,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制定了《非银行支付机构自律管理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并下发各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的分级监管即将落地。
自2011年5月份首次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以来,央行迄今已经发出8批共270张牌照,类型涉及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预付卡发行、预付卡受理、银行卡收单等支付领域。但是,由于部分机构在持牌后并未开展业务,以及存在种种经营不规范问题,2015年起,央行相继吊销了浙江易士、广东益民以及海畅购三家公司的支付牌照。
商业模式:
支付产业链不同环节赚取不同利润
三十多年来,中国电子支付产业已经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复杂生态系统,各机构各司其职、互利共存、资源共享、竞争合作,共同维护这个支付生态系统的延续和发展。
其中,银联和央行支付系统所组成的支付清算体系,是整个电子支付产业链的枢纽。商业银行、线上线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通信运营商是主要参与主体,支付软硬件提供商(包括POS机及智能手机等)和收单代理商是辅助的参与主体。
不同组成部分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都占据着独特地位,并发展出自己的盈利模式及与之相关的收益形式。
行业洗牌加剧。随着准入门槛和竞争层次的不断提高,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将面临清退、倒闭或被兼并,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格局将重新洗牌。经过市场初创到成长期的长期发展,牌照和业务种类齐全,具有品牌优势和电子商务平台,交易规模、市场信誉、经营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领先优势将进一步巩固;具有政府背景或渠道、资金、技术、人员等资源优势,具有稳定的客户来源渠道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其他长期致力于挖掘纵向产业链价值,在航空、铁路、旅游、保险、物流等细分行业深入发展的企业也将获得一席之地。
服务创新是主旋律。伴随技术进步、需求提升和监管完善,支付将进一步加快创新。支付渠道将逐渐拓宽。POS支付、网络支付、自助终端支付、电话支付、电视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终端的不断涌现,必将促进支付机构在线上线下支付渠道的拓展与创新。行业应用将深度挖掘。除了早期涉足的网上购物、网络游戏、航空旅游三块传统市场,支付企业正逐步涉及采购、物流、制造、销售、租赁、投资等新兴领域。支付方式将不断革新。地理围栏、二维码、NFC、APP应用支付等远程和近场移动支付技术持续发展,移动支付将成为未来支付方式创新的焦点,语音支付等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支付方式也将获得发展空间。
支付成为最佳推动器。作为用户的首要入口,支付不仅能提升市场效率和信息透明度,助力传统行业电子化,更能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当前,“互联网+”革命正掀起新一轮“支付+”革命,随着线下商业逐步的线上化,新型场景化支付正逐渐改变我们熟悉的世界,支付从被动嵌入到主动闭环,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O2O成长的最佳推动器,不仅对O2O,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和商业发展都起着显著的影响。
总之,“互联网+”时代掀起了“支付+”革命,新型支付渠道、支付方式、支付场景不断涌现,行业洗牌加剧,与此同时,支付也成为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变革的当下,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责任编辑:卫丽红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