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魏萍 梁硕祁 魏萍 艾媒咨询高级分析师、咨询总监梁硕祁 艾媒咨询高级分析师
“大数据”概念最早是由麦肯锡提出,其给出以下定义:“大数据”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数据规模、快速数据流转、多样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近年来,围绕大数据,人们对其技术实现方式、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在智能终端不断渗透、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大数据逐渐深入到全社会的生产、生活之中。
全球市场方面,根据市场调研公司Wikibon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将由285亿美元增长至576亿美元,增长超过1倍,复合年均增长率近20%。其中,2015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384亿美元,2016年预计可达453亿美元,增长率超40%。
从细分市场看,2015年,全球大数据市场结构从垄断竞争向完全竞争格局演化,企业数量迅速增多,产品和服务差异度增大,技术门槛逐步降低,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根据Wikibon公司数据显示,全球大数据市场中,行业解决方案、计算分析服务、大数据存储、大数据应用和云服务为市场份额排名最靠前的细分市场,分别占据35.2%、16.7%、14.3%、13.8%和6.6%的市场份额,关系型数据库的市场份额为5.9%,基础软件占据3.3%的市场份额,网络服务仅占据2.2%的市场份额。
中国市场方面,近年来,随着云计算不断发展,数据交换共享的需求推动大数据资源供给、流通和交易的出现,中国大数据市场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预计,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超160亿元,同时,预计未来3年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40%。
大数据产业带来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层面也给予充分重视,将其视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工具。2015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一方面,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与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另一方面,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
互联网行业是大数据应用领跑者,已由满足基本数据分析处理需要,向大数据商业变现迁移。如阿里小贷,由于其具备一定程度的大数据优势,其累计贷款规模已经超过了2000亿元,相较于传统的金融征信方式,其给商户发放小额贷款的模式精准性大大提高,而成本则大幅地下降。
在整个大数据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有其盈利的落脚点,但常见的商业模式无外乎以下三种:
平台服务模式
数据的分析、共享和交易等都通过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平台服务来实现。平台服务商凭借其拥有的数据资源,为用户提供云数据库、数据推送、数据集成、数据共享、数据交换等服务,从而获取利润分成。例如,阿里巴巴的“聚石塔”数据分享平台,将支付宝、淘宝、阿里金融等的所有用户消费习惯等数据集中汇总并分析,从而精准定位用户的需求,并预测商品的生产量和存货量,实现成本—利润的最大化。
出售与租赁模式
企业将收集、整理的数据销售或出租给需要的客户,从而获取报酬,在这种商业模式之下,数据成为在市场流通的商品,实现了价值的增值。比如,百度由于可以轻松获取用户信息,所以只需要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和处理,便可以实现商业出售,从而获利。
自营模式
如果企业自身拥有大量数据,同时具备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该企业即可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不断改进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比如,由于自身平台拥有海量的用户信息和交易数据,亚马逊根据用户在自身平台的浏览历史和购买记录等进行分析,找到不同用户的相似性以及产品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对于再次浏览的客户生成个性化推荐,进行精准推介,该个性化系统为亚马逊创造了不菲的价值。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对于现有行业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工商业、农业、服务业催生了一系列的新型业务,同时,也对政府公共治理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工商业:数据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数据成为资产、产业垂直整合、泛互联网化是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同,数据正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大数据的社会应用价值来自于新型的社交媒体。在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社会背景之下,传统的线下商店已经不再是主流,微营销开始成为越来越多商家的选择。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在互联网上对用户的相关行动轨迹进行追踪,从其访问的网站、社交平台、互动状态等信息进行关联组合分析,从而筛选出对自己最有价值的用户群体,进而实现价值获取。
农业:保障农业生产和扩展产业链国内第一个农业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机构“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13年6月18日在山东农业大学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内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实质性突破。
对务农人员来说,天气、土质等问题会给农产品产量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在大数据出现以前,农民只可能被动地接受这些不可控因素;有了大数据以后,技术型企业可以采集相关数据,结合天气模拟、农作物根部构造和土质状况进行分析,向农民提供农作物保险。大数据的出现,不仅保障了农民的收成问题,更扩展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服务业:催生行业新热点
大数据对服务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催生行业热点并成为行业驱动力量。如,传统的电视广告投放成本很高,吸引消费者的不确定性很大。而应用大数据技术之后,则可以提前采集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分析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并且对目标客户投放网络广告。这不仅大大节约了企业广告成本,同时节约了客户的时间成本。再如,随着智能手机成为网民最常用终端,在大数据方面应用广泛的移动DSP成为广告行业新的热点和驱动力。据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DSP市场规模达到128.6亿元,同比增长132.1%,预计2018年将达到471.9亿元。作为移动广告和DSP广告市场的组合,2015年中国移动DSP市场规模达到48.5亿元,同比增长361.1%,预计2018年将达到130.0亿元。
公共治理:影响政府治理理念和职能
从长远来看,大数据将对政府治理理念和职能等产生影响。“开放”是大数据时代最强音,无论是美国的“开放政府”战略,还是世界“开放联盟”组织的扩大,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强化开放意识。
过去一段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在为公众服务方面有很大制约性,随着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迫切要求我国政府转型。当前,广东和上海走在大数据治理的前沿,两地相继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和自由交易。另外,利用大数据,地税局推动管理现代化转型、检察院用于捕捉线索、交通部门进行交通管理,政府的公共治理进入了良性的循环。
2014年,我国大数据市场的供给结构初步形成,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华为、联想、浪潮等为代表的传统IT厂商,以易赞普、拓尔思、九次方等为代表的大数据企业,这三方共同形成一个三角形的,较为稳定的发展结构。
尽管进入大数据行业的公司与日俱增,但总体来看,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仍然代表着当前中国大数据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水平,BAT依旧是大数据产业的平台巨头。
未来趋势:大数据成为关键性生产要素
从百度等企业尝试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和LBS数据还原2015年上海外滩跨年踩踏事件、到更多学者建议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景区做人群密集点安全预警,从雾霾的来源可视化数据视频、到更多数据行业分析人员建议运用大数据预测地域环保问题等,大数据的运用范围逐渐渗透社会生活。
企业的目标在于创造价值,价值创造与客户息息相关,只有比客户自己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客户的显性和隐形需求。对于用户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并系统分析,这是企业洞察市场并且精准把握市场的推动力量。
数据对于企业来说,蕴含着大量机会和信息,只要好好加以利用,通过数据,企业就能够分析社会的趋势潮流、预测行业的未来发展。
在未来社会中,大数据也将成为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将如其他人工、资本、能源等一样,成为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战略性竞争优势。谁掌握了数据,谁就赢得了先机;谁运用了数据,谁就赢得了收获。因此,企业若想获得发展,首先必须要占据获取大量数据的渠道;其次要掌握精密的数据处理技术;最后,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将数据信息转化为盈利能力,从而实现数据的变现及增值。
然而,当前还处于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由于数据分散,行业之间并未实现信息共享,导致数据价值不能被充分挖掘,可用性大打折扣。其次,不是所有行业都具备数据处理能力,这对部分企业一个巨大挑战。再次,数据存储安全体系较弱,容易导致数据泄露,严重危害客户隐私,如何保证用户信息安全将成为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最后,由于缺乏大数据相关的政策法规,导致数据的流通、交易与隐私之间难以均衡,如何在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和保护个人隐私方面取得平衡是整个社会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当前存在种种问题亟待解决,但是大数据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并且逐步地掌握大数据的应用之道,使之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大的便利与财富。
责任编辑:卫丽红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