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上市银行的利润增速为12.8%;2014年降至个位数,只有7.7%;2015年一季度又继续降至3.2%。
银行业现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过去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都需要升级换代。从2013年起,我国银行业就进入密集的换届期,以此为契机,各家银行都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寻找未来的发展之路。
在新常态产业化的趋势下,旧有的同质化竞争已经难以维系,典型的就是房地产和融资平台。不仅如此,大宗商品贸易领域的风险集中爆发,让这个领域的融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这也是银行在同质化竞争中为了迎合客户放弃原则、过度融资的必然结果。
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标志着同质化竞争时期的结束,也昭示着差异化发展时期的到来,从各家银行战略转型的动向看,基本可以用6个关键词来概括:国际化、集约化、综合金融、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和智慧经营。但实际上,这种转型方向高度趋同,银行业似乎又回归同质化。
就综合金融来说,综合金融成功需要三要素:首先,市场机制是基础。应当坚持市场化的基本原则,综合金融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应该是社会层面的综合金融,而不仅仅是集团层面的综合金融。其次,统筹规划是保障。以市场化原则为基础,坚持顶层设计,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因为只有这样跨界、跨业、跨部门合作才能够顺利进行。最后,考核激励是关键。要善用激励、用活激励,启发内部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从国外和国内的金融发展历程来看,银行业都在“混业——分业——再分业——再混业”这一模式循环往复,都会进到更高一级的程序。花旗银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美国取消分业限制之后,花旗和其他集团合并,一时间风光无限,规模和利润快速增长;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花旗却回归传统银行领域。这或许能引发我国银行业转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