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资本市场

宽松货币何时为王

作者:海通证券

自从2013年以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跷跷板效应,并引发了资本市场上的一波波惊涛骇浪。自从2015年年中以来,财政政策再次登场,稳增长渐强,宽松货币政策再度退位,宽松货币政策何时能再为王?

文/海通证券

从基本的DDM公司估值模型出发,有三个变量对股价发挥作用,即分子端的企业盈利、分母端的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下滑,2014年下半年以来工业盈利增速转负,分子端的企业盈利乏善可陈,因而资产价格对利率和风险溢价的变化特别敏感,其中杠杆资金影响风险偏好变化,而货币政策变化则影响利率走势。

我们观察到自2013年以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跷跷板效应,并引发了资本市场上的一波波惊涛骇浪。自从2015年年中以来,财政政策再次登场,稳增长渐强,宽松货币政策再度退位,宽松货币何时能再为王?

财政与货币玩跷跷板

2013年:宽财政紧货币

2012年以来,影子银行盛行,大量资金通过非标流向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2013年,地方平台非标进一步崛起,基建投资大干快上。从社融资总量看,2013年社融总量创下17.3万亿元的历史峰值,其中一半靠非信贷融资,而委托和信托贷款也均为历史最高峰。

从2013年信托资金投向看,主要投向了基建以及房地产,这说明以融资平台为基础的影子财政实际非常积极,而GDP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增速也在2013年下半年明显回升。

由于财政实际非常积极,基建投资持续高增,因而在经济无忧的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开始收紧。2013年6月,爆发钱荒,源于央行有意通过“高利率去杠杆”,不断发行央票并开展正回购,维持偏紧的资金面。货币政策从紧后资金利率不断走高,此后央行虽出手相救,但只为了托底而非大幅放松,资金面维持紧平衡。

2014年:紧财政宽货币

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和GDP增速高度相关,随着经济持续下行,财政收入同比增速也持续下滑,2014年下半年以来趋势尤为明显。公共财政收入一般包括税收、公债、非税收入三种形式,其中税收收入占我国公共财政收入的80%以上。从财政显性收入来看,经济下行影响税收收入,2014年4季度以来,税收收入和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同步大幅下滑。(见图1)

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中国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维持基建投资等地方财政支出,即“土地财政”,属于预算外收入。从2007年开始,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以最新公布的2014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构成看,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比为85.2%,所以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变动。




而2014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2014年4个季度增速分别为40%、14.2%、0.5%和-21.6%,逐季回落。1季度增幅较高,主要是2013年下半年签订的土地出让合同价款延续分期缴库所至。从2季度开始,随着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以及商品房交易量下降,各地呈现购地意愿不足倾向,并逐渐在土地市场传导和蔓延。

财政收入下滑,而2014年开始的债务规范使得融资平台举债受限。新《预算法》的实施对地方政府增量举债进行了规制,43号文则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只能通过政府债券方式进行举债,表外融资受到了全面监管,社会融资总量持续萎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资金来源,因而影响到了基建投资增长,体现为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

以其中城投债的角度考察,截至2014年6月底,城投债累计发行量为10,542亿元,累计净融资额的8709亿元,此后城投债发行量趋势性下降,截至2015年6月底,城投债累计发行5100亿元,近乎腰斩,净融资额累计达1289亿元,只有2014年同期的近15%。

同时财政支出受制于财政收入也出现明显下滑。2014年7月份以来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增速呈持续下滑趋势,从2014年6月的年内高点15.8%下滑到2014年12月份的8.2%,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由1季度的34.4%下滑到四季度的1.8%。(见图2)

土地出让支出约占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的90%。据财政部,土地出让支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成本性支出,为政府在征收、储备、整理土地等环节先期垫付的成本,通过土地出让收入予以回收。2014年成本性支出占总支出82.4%,同比增长0.7%,增长几乎停滞。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预算内和预算外财政支出出现了大幅紧缩,是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4年财政政策转紧,财政政策瘸了腿,宽松货币政策成为主力,降息降准不停,而股市债市最为受益。2014年年初,央行宣布通过SLF给货币利率封顶,利率的上行空间已经被封死,2014年1月中国10年期国债利率也出现了下行的大拐点。(见图3)

2014年7月份,央行正式下调了官方的回购利率,意味着货币市场正式降息,股市也从2014年7月起由熊转牛。到了2014年11月,央行正式宣布存款利率降息,股市开始出现加速上涨。

下半年积极财政登场

自从2014年以来,宽松货币政策经济效果并不十分明显。2015年,中央政府转向考虑以发债方式融资增加定向投资,通过基建支持实体经济稳增长,宽松货币政策让位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又退位于配角角色。

财政稳增长发力

根据2015年预算报告,2015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和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加大支出力度。2015年全国财政赤字达16,200亿元,比上年增加2700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赤字规模都有所增加。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2.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虽然2015年年初就定调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但5月份开始,情况真正出现了变化。

首先是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会议提出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除加大降税清费力度外,要求增加公共支出。2015年6月以来的政策重心转向了稳增长,其抓手就是积极财政,同时多种举措力图保证积极财政资金来源,稳增长逐渐加码,力度渐强。

在盘活存量资金方面,2014年至今,李克强总理已多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及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图改善部分财政资金“趴”在账面上“沉睡”的问题。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推出八大举措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空前。7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各级财政将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加快统筹用于急需领域。

在开拓增量资金方面,5月16日,三部委《意见》中规定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增量融资优先采用PPP模式,不宜PPP的通过地方政府债券或财政存款解决。6月24日,网传发改委放松企业债发行门槛,放宽企业债募集资金用途,允许借新还旧,缓解城投再融资压力。



地方债务置换角色渐变

而一记重拳就是地方债务置换。根据政府的债务审计报告,今年到期的截止2013年6月的政府负有偿付责任的债务总额约为1.86万亿元。

从实际执行情况看,5月政府公布了第一批1万亿元地方债务置换细节,市场认为其目的是用来置换到期债务,并不是刺激经济增长。但6月份财政部又推出了第二批1万亿元债务置换计划,而这一次的目标明显转向稳增长,已超过2015年到期债务规模,再加上7月14日媒体报道财政部考虑第三批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额度初步设定为1万亿元,意味着目前的债务置换计划角色渐变为稳增长的弹药库。

按财政部的公告,“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也是稳增长、防风险的重要举措。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有利于保障在建项目融资和资金链不断裂,处理好化解债务与稳增长的关系,还有利于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利息负担,缓解部分地方支出压力,腾出更多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也可加以佐证债务置换是稳增长的手段。

 

宽松货币何时为王

中国公路养肥了谁

经济政策仍需放松

银行转型高度趋同

暴风科技疯涨之谜

在新三板医械中掘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