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3-0005-06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C
收稿日期:2016-01-18;
修回日期:2016-01-30
有3000多年历史,被尊称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中国人文历史、哲学思想的文脉纽带;“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更是贯穿中国园林的文脉所在,也是人类理性睿智,与自然和谐共处,崇尚与尊重自然的物体佐证,园林更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园林兴衰与国家强弱息息相关,真正是“国强则民富,园兴则世盛”。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安邦定国收拾破败河山,园林随着城市建设、百姓安居之需而蓬勃发展。公园景区以人为本、为民而筑,逐一复旧立新;园林理论与专业教育再次新立,首创学科专业,可谓万象更新、势如破竹。可好景不长,“文革”10年、政经乱象,园林亦难善其身,一度逶迤不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拨乱反正,经济发展如日中天、一日千里,园林建设随城市扩张、环境治理、人口增长与地产开发等因素而兴盛至今。
30年来,中国园林绿化建设各类性质的投资,保守估算至少也是上万亿计。这些公共投资中有一些是以城乡环境保护绿化为主题的,但大部分是以建设城市公园、风景区、居住区为主体的项目;还有就是国内外连年不断的各种形式的园林、绿化、花卉专业博览会。应该说这些大量新建的园林项目为我国当代园林的理论研究、教学、设计、施工和生产的进步提供了机会,推动了园林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园林界展现自身实力水平,践行学研结合提供了一个个广阔的舞台。
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冬入行园林,30多年来先后从事过盆景制作、苗圃培育、工程施工、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等工作,总体上讲,前期以园林工程施工为主,后期则以园林设计为主业。出于职业的热爱及个人兴趣,从业至今粗浅学研过全国各地现存的多数古典园林杰作,看过无数新老公园、景区,参加与观摩过国内外不少专业展览和学术交流会,也走出去看过美、英、法、意、瑞、日、韩及东南亚、非洲等国的各时期园林佳作无数,回过头来细想细品一下我国当下的园林、绿化建设的现状,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兴建的无数园林项目,投资巨大而真正可称之为精品大作的不多,和东西方古典园林杰作相比差距甚远;我们现时的园林研究教育、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管理维护、产业发展等方面,有些连一些新兴经济小强国的专业理念、管理水平都无法相比。因此,我谨以个人拙见提出“中国园林三十年之问”,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我国当下园林行业发展现状的优劣。
一问:具有3000多年传统历史的中国园林,从未有过最近这30年的大繁荣。可为什么至今没有形成和建立起一套承前启后的现代园林理论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自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起到清末民初止,从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初期、成熟后期达3 000余年的历史传承。从生成起源起几乎就是封建帝王和权贵的奢侈品,园林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虽说脱离社会根基、但几乎所有时期的园林都与当时的文人墨客有着不可割裂的关联,园林多以诗情画意、山水风貌为题,多少有点附庸风雅的精神追求。
流传于特殊阶层的园林是以特殊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双重为载体的,园林的兴衰随时代变迁而演变转折。由于造园受到不同立地条件和财力的限制,造园家和园主有不同的追求目标,其物质条件、文化修养、技艺高低都对所营园林产生影响,所以营造的园林意境和文化内涵也会有极大的差异,推动了不同时期的园林发展和成熟,大的如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与杭州西湖山水园林之渊源,小的如江南私家园林中苏州狮子林、拙政园、环秀山庄和杭州西湖之刘庄、郭庄、汪庄等都有不同的造园指导思想和不同的地域特性,虽然规模大小、造园立意、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但人文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总有其基本的时代特征和地域风格,所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是基本一致的。
园林营造受到不同时期的诗词歌赋、曲艺绘画风格影响演变,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传世于今的文档明典中所记述的造园术语用词与其他相关艺术互为渗透关联,以画理诗境指导造园的例证比比皆是,这一点可从传世的造园专著中得到印证。古典园林的造园专著传世不多,除了明·计成的《园冶》、清·李渔的《闲情偶寄》、清·文震亨的《长物志》外,少有专著传世,所表达和阐述的是作者一生积累目极所思之述。园林景致在好事的文人墨客、贵族官僚、园主和造园家之间评析模仿传播,其哲学思想、造园理论与绘画技艺、审美情趣相互影响颇深,几乎是在同一轨迹运行的混合体。
但是一些流传于匠师技者积累的实际技能少有文史记载,其基本技艺传承是靠民间积累、口述相教得以流传至今的。由于从业人员稀少,造园家和随从匠师班底往往服务于某地某园,活动与交流空间有限,造园中的操作技巧、匠师口禅术语多以师徒父子方式传授,使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艺少有统一性规范。更有很多造园理论和技艺由于国家战乱、园林造园业衰废而失落断绝,无法挽回,可谓痛心疾首!
应该说现在所形成的一些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理论和技艺,是清末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当代园林界前贤不辞艰辛地挖掘和整理出来的。周维权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中国各历史时代的古典园林发展演变史,这是我们园林学科承前启后的纽带和基石;孙筱祥先生所著《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一书自20世纪50年代作为教材开始一直沿用至今,影响了几代园林人。这些老一辈园林人所作出的学术贡献和经验积累,有待于园林后人的再挖掘、再创新,以期我们的国粹技艺能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再发扬光大!
可是反观我们目前所处的园林学术环境,表面上看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感,而实际上潜心探索、严谨治学者少之又少。细心观察研判则多数是在沽名钓誉,论著多以抄袭编撰为多,内容华而不实、空洞无物,有的实有欺世盗名之嫌。所谓的园林理论新概念不过是旧瓶装新酒,重新吆喝一番而已。由于受现代商业氛围的影响,急功近利者多,学不究根、研之皮毛。“身穿道士袍、口念和尚经”,实非园林专业学者却非得自命专业学者现象严重。更有一些学术饭桶连中国母语都没学好学精,出洋留学也非园林专业,回来便以知名园林学者自誉,图都不会画也大包大揽地搞起园林设计,满身洋气满口洋语,胡说八道哗众取宠。试想从小浸染在中国母语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未必都能学好中文,出去留洋几年又能有多深的异域文化根基?这不是识几个洋文字母的问题,是如何对多学科交叉的园林设计艺术进行系统诠释和“真刀真枪”去干出来的问题,你有这样的专业功底和实践经验积累吗?更何况西方园林也有其独特的生成历史和发展演变过程,不是去啃几年洋文、读几本洋著就能了解透彻的。代表着人类智慧和实践造就而成的东西方文化之一的园林肯定有共同之处,但也必定有差异性,不是可以随意搬抄的。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园林是集哲学思想、文化艺术、植物学、生态学、工程技术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它深刻的内涵和特定的诠释意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提倡保存各时代各民族的差异性文化?因为它们是一个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象征,这才是它应该保存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一的园林必须是在保护和传承上的发扬与创新,失去了这一核心理念就失去了它的价值。重复传统一味不变是倒退,全盘否定传统是背叛,如何创新发扬是当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中国园林必须尽快建立起一套在保持传统文化特征基础上的承前启后创新机制,它应具有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是一个有自己灵魂、有民族文化精髓、集现代应用技术大成的中国园林新思想、新理论体系,有这样的体系才能支撑现代园林的有序发展,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试问我们当今园林学术界有这样的底气吗?
二问:30年改革开放中国园林建设项目无数,为什么少有具民族文化传统、时代创新精神被广泛公认的旷世巨作?
中国社会现今的对外开放姿态是历史上少有的,对外学术交流的大门也已敞开30多年。应该说目前的中国没有任何在文化科技交流、学术理论上的探索研究障碍,园林也是如此。我们走出去研究学习、交流互通的机制畅通,对内的历史研究、文化挖掘、学术交流也很自由且经费充足,更没有政策上的限制,可以说在学术理论研究领域的内在条件是极好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在园林建设设计施工领域,近30年来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特殊时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城乡环境的改变、房地产开发的推动都对园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难得的机遇。园林大小建设项目遍布全国城乡各地,特别是一些城市公共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项目,大手笔园林建设更是不计其数。可当你仔细研究观察,按投资、讲规模、论品质、讲风格、有比较地罗列一遍,似乎没有可以值得拿到世界级园林舞台上评价的、具有民族文化传统韵味、又具时代特征的被广泛公认的旷世巨作,所以也没有值得国人和园林界为之一振、为之骄傲的世界级大师奇才。
难道中国园林界缺少可供创作的机会和项目吗?不是!现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那么多的园林设计创作机会和那么多的项目。难道现今中国缺少收纳有创新、有奇思妙想设计的社会环境和土壤吗?不是!要不然中央电视台新大楼的“大裤衩”、奥运会的“鸟巢”也成不了。究其原因,皆因当今中国所谓的“精英阶层”有太多的媚洋情结,对自身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园林专业研究探索不深不足,以个人对母国文化历史的无知无能一叶障目,以洋奴情节、用所谓的开拓开放精神当“遮羞布”,拿天生的自私自我表现心态为先导,以尽其所能来附和某些国人猎奇心理,让我们的园林事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开放30年就已把中国的现代园林像城市建设一样弄得“千城一面”。是中国当下没有园林人才?还是没有给自己的国家设计师机会?是否应当问一问?如同建筑设计界一样,难道有机会给八国联军的后代在中国首都、“圆明园”周边随地“撒尿拉屎”,可以让那些洋设计师们的怪异构想,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都无法实现的带有巨大投资风险和社会成本之作“梦想成真”,在当今中国可以轻松实现,就不能让我们自己的设计师一试身手?我们决策者所表现的是包容大度,还是媚洋崇洋心态?
从30年来中国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园林发展历史看,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应该没有理由说没机会展示你个人的才智,这30年中国不是没有好项目、大项目设计,而是我们的很多设计师没有用心用力去做,只把设计和设计师当作挣钱的途径和行当,没有把自己的设计作品当作设计师的职业生命去对待,失败的设计总是强调各种各样的客观理由;很多“设计大师”在国际国内舞台上展示的作品,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不过是一些“无病呻吟”苍白之作,用极其做作的媚俗病态在作无精打采的堆砌摆弄而已,毫无深刻的思想哲理、难见独到匠心、更无我们独特的民族文脉根基。用点现代工业材料、几何图形、灯光音乐说明不了你的作品一定是具现代感、国际化和创新的;拿几种中国最普通的建筑材料作元素,也是不能说明你有中国文化精髓的;对园林所用材料都不熟悉、连块砖石也没有摸过,没有拿过剪刀修树、没有亲手造过园,你可以成为一个设计大师吗?会嘴上吹毛求疵、能放几张洋片、说几句洋话、去了几年国外,就是世界级大师?靠在国内做形象策划、营销宣传、自卖自夸,就是大师?靠贩卖中外学术专著、搞“学术进出口贸易”的人是成不了气候和做不了大师的;没有对中外园林潜心深入研究的学术论文发表得再多也是苍白无力的;教授、研究员、博士是当今中国一种论资排辈的工具之一而已,并不代表你的真正实力与学识。一件园林旷世奇作并不一定是一个头衔响亮的人、一个大设计院、做了多少个大项目就断定可以做出来的。
足以留世传颂的作品不是没有。充分体现江南园林叠山理水精髓的戈裕良先生的苏州“环秀山庄”,开创新中国园林承前启后新气象的孙筱祥先生的杭州“花港观魚”公园,刘延捷、施奠东先生设计的“杭州太子湾”山水公园就是各时代的实例之一,而花港观鱼、杭州太子湾公园是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中,在公园苗圃选存苗、间移多余树木的情况下,以极少的投资建起来的。这就充分说明当今中国园林是需要我们园林界各位同仁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勇于亲历的实践精神、认真热情的工作态度、潜心钻研的平和心态,深刻领悟中外园林文化的真谛,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去融会贯通,才能开创性地营造出具有鲜明时代背景和民族特性的园林新气象。让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期待中国园林的再次浴火重生吧!
三问:园林是一个涉及知识广泛、手脑并用、技艺结合的专业,为什么中国的园林专业教育还在走“重理论、轻实践”的歪路?
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所涵盖的基础知识面极广。孙筱祥先生20年前就曾多次形容学园林需要“5条腿”走路,即:建筑学、文学、美学、植物学、生态学。他还说“学园林、干园林要用心去体会去领悟,用真情去投入去思考。”“业精于乐而荒于厌,行成于验而毁于随。”“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教育要从大一就开始,最好是5年制的教育体系,要理论教育与实践并行,不然教出来的学生是先天性不足的……”等。这是一位园林大家的深切体验和殷切期望。细想孙先生的要求,真是学园林做园林之人应永远牢记的学习态度和职业准则。前些年笔者去英国剑桥大学植物园考察,亲眼目睹该园研究人员正在从事植物园的日常园林养护工作,其专业技术水平远胜于一般园林技术工人,草坪修剪得如同地毯般平整,手工修剪的草坪边缘线条柔美流畅,花卉移栽种植如同给孩子喂奶般轻巧细心,经询问才知道这些单腿跪地手工修剪草坪边线、种植花卉的人都是学校植物园的专职研究人员,让我大吃一惊、感慨不已。英国园林教育研究人员的专业精神与技术素养可见一斑;如此严谨踏实的专业精神和治学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据介绍英国本土植物只有1 700多种,植物资源并不丰富,但经过几百年来持之以恒的潜心研究、引种收集、驯化育种,如今商品化销售的植物种类(含园艺种)达到8万余种!这就是西方老牌帝国在园林植物上的实力。园林学科本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发展和提高有赖于专业技术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持之以恒地广泛学习;园林也是一门“手脑并用、技艺结合”的专业,实践是印证理论的基础。无论哪个时代的园林杰作,都是融合当时最为先进的科学理念、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它是建立在当时一切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去展现人类的智慧才能的。
园林之所以能成为人类顶礼膜拜的精神家园,因为它是可观、可游、可议、可变、可感、可持续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大地艺术。园林是创新设计后可以展现的实体,是可以融入自身思想去再创造再展现的美。因此中国园林的发展与创新,是要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学科基础上,去探索进取、积聚向前的。
园林这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如不重视教育实践积累,何以让学生从书本从教室走出来?如何去对照实物学习?所以园林教育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习兴趣,在自然中感受自然之美、理解自然之理,才能创造出有自然之趣、自然之美的园林。
目前园林专业4年制本科教育真正学专业的时间并不多,大一政治、军训、基础课,大二大三学专业,大四实习、毕业论文、找工作,本科实习一般时间很少,走马观花出去一趟,学校条件好点有教学实验基地、教研植物园的,在校4年还能平时去看看学学,没有条件的学校学生连这点福利都没有。学以致用是学生、学校的目的和责任,经过专业学习熏陶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然而近十几年来所接触毕业学生的专业水平越来越低,特别是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几乎到了难以接受的程度;从各方面了解到的信息分析,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有客观上的原因,但也是必然的结果;从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言有一些共性问题,如: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学生为独生子女居多,中小学教育阶段只追求考分而忽视体能教育的身体体质普遍性低,学习自觉性纪律性差和迷恋网络的“大学自由散漫症”,由于从小娇生惯养所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心态和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缺少个人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对所服务的企业忠诚度不高,对待专业与职业缺少敬畏之心和随意的跳槽现象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普遍性产生不能强加于学生个体,它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学生学校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而学校的体制问题、教育方式问题也难推其咎,如:教育产业化扩招后专业师资配置不足,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低下、师资专业结构不合理,学校招收教师只看学历高低、以满足师资考核为前提,教师缺乏专业从业经验年轻人多,学校对老师的考核制度严重错位、项目课题第一而对教育本身重视不够,课目课程越教越多,有些老牌名校的传统学科强行反而越教越弱,专业教育设备设施不足、实验实训场地缺乏,本科阶段常用500种植物认知都保证不了……这些问题虽不全是学校问题,但是作为一个专业教育单位,学生进校好比一块铁矿石进炉,怎样冶炼成钢是学校的任务,这一点没有任何理由推卸责任;学生毕业后能否成才是另外一回事,但你学校不能连基本的“初加工”也出问题,不能都让用人单位再去解决“初加工”程序,不然要你专业学校干什么?因此学校必须对自己的职责负责。
目前园林行业的发展已开始阶段性调整转换,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是一个“行业重组洗牌,数量规模缩减、质量技术提升、专业内容扩展”阶段,对学生的质量要求也会逐渐提高;园林专业就业炙手可热、红火吃香的时代即将过去,就业挑战性会越来越大!面对园林行业变化,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将会是学校面对的最大挑战。学生是学校的“产品、活广告”,学校的兴衰取决于专业的强盛和学生的质量口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万万不能轻视。而我们的园林教育机构学校有这样的准备迎接挑战吗?
注:本文写于2011年冬,是我满师从业入行30周年之际,今天重读,回头看我当年提出的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对行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当时认为可能悲观了一些,在2011年浙江省园林学会工程年会上对行业发展的预期有人认为是杞人忧天,而今看来如实应验,不得不让我们园林从业者有所思考、有所准备、有所改变。
作者简介:
楼建勇/1964年生/男/浙江诸暨人/浙江朴树园林设计院院长/杭州大通园林公司总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技术与工程设计(杭州 310013)
(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