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园林

坚持历史性、真实性与完整性——以恢复瞻园历史风貌扩建工程为例

作者:周燕 朱道萸

周燕 / ZHOU Yan

朱道萸 / ZHU Dao-Yu

摘要:恢复瞻园历史风貌扩建工程在设计中力求处理好历史名园的保护与传承的关系,坚持历史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追求园林风貌的和谐统一,实现一种风格的摹建,因地制宜,因境而变。工程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位于原瞻园北面的园林景观的营造,通过原水系的北延,形成以水为主的原瞻园景观的延续和补充;二是原清代江宁布政使衙署附属建筑的恢复。北扩园林延续了瞻园“南秀”与“北雄”兼容并蓄的设计风格,主要以袁江《瞻园图》为蓝本。衙署附属建筑设计则以《江宁布政使署重建记》碑等史料为依据。

关键词:风景园林;瞻园扩建;历史性;真实性;完整性

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3-0011-05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6-01-05;

修回日期:2016-01-26

Abstract: In the expansion project of the Zhanyuan Garden historical restoration, the special effort in the project design was placed on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modern techniques applied to the famous classic garden.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historicity,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in the restoring project are the core values in the design, as well as pursuing harmonious consistency in garden style and features, and realization of the spirit and style in the famous classic scene; meanwhile, creative elements were employed in conformity to modern surroundings. The project is primarily two-fold, i.e., the landscape reaction for the northern garden and the building restoration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the Governor of Jiangning (Qing Dynasty). The garden landscape part features a northern extension of the water system, adopting the original Zhanyuan Garden style with a new creation, employing a mixture style of so-called "southern delicacy" and "northern mightiness", based in principle on the blueprint displayed in the painting of "Zhanyuan Garden" (Qing Dynasty), while the building restoration part wa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mainly the stone tablet inscriptions of the "Reconstruction Records of the Jiangning Governor's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Qing Dynasty).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Zhanyuan Garden restoration and expansion; historicity; authenticity; integrity

瞻园[1]位于古城金陵十里秦淮风光带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堂宇阔深,园沼秀异。这里既浓缩了明、清、太平天国、民国4代兴废盛衰的历史,也是南京明清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瞻园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为使其历史风貌得以再现,2007年5月,恢复瞻园历史风貌扩建工程启动,我们在设计中力求处理好历史名园的保护与传承的关系,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3个难点问题,在恢复瞻园历史风貌扩建工程中的这种尝试与努力可为今后历史名园的维修或重建扩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1)历史真实性与历史依据的问题。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964年《威尼斯宪章》为历史园林的保护提供了基本准则,其中附件第十六条规定,修复必须尊重有关园林发展演变的各个相继阶段。我们在设计中力求坚持历史性、真实性与完整性,在不触动文物本体的前提下,在史料记录不够丰富明晰的情况下,追求园林风貌的和谐统一,实现一种风格的摹建。设计依据的历史资料有文字记载、诗歌和绘画等。其中袁江《瞻园图》①是袁江以康熙、雍正年间的瞻园为蓝本的艺术创作,生动而形象地记录了当年瞻园的总体格局、地形、地貌及园内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的形式,较好地反映了当时的园林风貌,具有一定的写实性,是我们设计的主要依据(图1)。另一方面,明清文人在瞻园留下了许多诗赋美文[2],但多重写意,缺少对园林整体布局的记录。

2)园林的完整性原则与现状的矛盾。

对于园林的保护,不能局限于园林本身,重要的是对园林所构成的特有文化氛围及其所限定的特有空间形式进行保护,使恢复、重建部分与原有园林风格相吻合,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对于既成事实的不良外部环境的改造,是保护与发展中尤其值得重视的问题。原处于瞻园北部的3层办公楼在扩建后成为新老园林的中心,在幽雅的古典园林环境中尤显突兀,而新园林北部外侧规划为一块商业用地,限高30m。此次设计对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处理,力争使其融入园林之中。

3)发展与保护、利用的关系。

与其他历史建筑、遗址遗迹不同,历史园林是活的古迹,是由植物、山、石、水、建筑共同构成的环境空间,因此它是具有生命力的,有生有死,对历史园林必须不断维护,保护其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瞻园内有宋代花石纲、明代石矶、清代建筑、太平天国民国历史遗存及20世纪50年代南假山[3]经典之作等,如何将这些延续的历史原真性与完整性融入整个园林,也是我们一直努力探讨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若忽略园林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味要求回到古代,恐怕也会失去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精华。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方针,确保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机结合。

恢复瞻园历史风貌工程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位于原瞻园北面的园林景观的营造,通过原水系的北延,形成以水为主的原瞻园景观的延续和补充;二是位于原清代江宁布政使衙署中轴线北部及东侧附属建筑的恢复。

1 整体格局

北扩园林延续了瞻园“南秀”与“北雄”兼容并蓄的设计风格,园内水系贯通,以碧荷池为中心,园林建筑、山石造景、植物配置环水布置,水畔倒影入池,与天光云景、碧波水色相映生辉,使整个空间富于变化,其构图更具深度感和层次感(图2)。山外有山,景外有景,营造出“曲曲一湾柳月,濯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4]的美妙意境。曲折的回廊和迂回的园路构成观景路线,临水架桥,环池筑径,随地形和景观变化,使园林空间曲折幽深。池沼驳岸高低错落,参差有致。采用障景、隔景、借景等多种造园手法,增加园景深度。园林空间有大小、虚实,有开朗、封闭,根据造景要求进行组织,达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东侧衙署建筑按轴线布置,构成层层递进、错落有致的4组庭院。曲廊、园墙之间留有空间,栽种植物,设计小景,铺陈花地,营造出庄重优美的衙署园林景观。衙署东扩部分是园林的前奏,透过层层园门,半藏半露的院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从衙署门西眺,建筑鳞次栉比,山水植物层次丰富,入园则顿感豁然开朗,有柳暗花明之感。

为减少外部影响,新园设计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之势。北部自西向东设有2层的簃山草堂、逐月楼,在山石之上建抱石轩、稊生亭,亭东又堆叠高大的山石,使新园自然融入周边环境中,保证视觉环境的整体性。

新、老园由带漏窗的矮墙隔开,在老园部分有半亭、圆洞门与新园沟通,并以回廊衔接延伸。新园部分则在池边设计了小三开间的水榭,与逐月楼互为对景。长廊横贯新园,迂回曲折,步移景异。园中景色有实有虚,有明有暗,有对景,有借景,有衬托,高低错落,收放自如(图3)。

2 园林建筑

2.1 园林建筑选型和风格

园内建筑分为园林内建筑和衙署附属建筑两部分。园林内的建筑设计主要以清代画界高手袁江《瞻园图》中的建筑形式为蓝本,以袁枚《瞻园十咏》①等史料为参考。衙署附属建筑设计则主要以李宗羲《江宁布政使署重建记》碑①等史料为依据。从《瞻园图》等资料中可以看出原有园林中的建筑形式还是很丰富的。亭、廊、轩、榭、厅、楼、堂一应俱全。设计中我们保留了这一特点,园中的每一处建筑均有不同的造型,并赋予不同的功能,比如景亭这一种形式,也分为方亭、长方亭、半亭等多种式样。建筑屋面的造型更灵活:有悬山、硬山、歇山、歇山卷篷等[5]。这些形式在《瞻园图》中都可以找到。但并未拘泥于此。如在池东南侧所建画舫,便是在瞻园中首次出现。舫首开敞,筑一小月台,可品茗赏景;舱中落地花格窗,造型古朴高雅,画舫丰富了景深,亦起收景之作用(图4)。主厅堂“环碧山房”,其主体屋顶为单檐式,而前后檐廊却为卷棚顶,此种屋顶的组合形式十分罕见,也是由《瞻园图》而来,虽朴实无华,但体现出南京传统园林的地方特色。

取意“瞻园十咏”之北楼逐月楼,是园中体量最大的一座建筑,为两层五开间歇山式屋顶楼阁,其两侧山墙的虚实划分别具特色,山墙是从下层砌至上层窗台高度,其上为通长的半窗。此做法也是来自袁江《瞻园图》,“北斗挂高楼,江山一望收。白云檐外宿,清露槛外流”。袁枚当年吟风弄月之境,今人亦可重温(图5)。

逐月楼东侧的平台也是以往园林中所未见的。平台被假山簇拥,将抱石轩和逐月楼连成一体,抱石轩和逐月楼间筑平台相连,置身其上,坐拥美景之感顿生。因地制宜,因境而变,也是此次造园的要旨,建筑均为明清风格。

2.2 建筑布局和景观

因历史变迁,瞻园所在场地及周边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布局已不可能完全按照《瞻园图》来布置。园林北扩部分建筑的布置主要考虑的是瞻园总体风格的延续,和一期、二期的衔接要自然,要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瞻园自瞻园路向北,地形基本上呈方形,东侧是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西侧紧邻中华路多层的商业建筑。水系、绿地居园林西侧,主假山则在老园子的最北侧,老园子中的园林建筑多分布在园子的东侧。北扩依照老园子的格局,将水从老园子的假山瀑布处引向北扩部分,在北扩的中心部位形成较大的一块水面,碧荷池主要园林建筑以水为中心,平行碧荷池长向成三路展开,中心视轴线垂直于碧荷池,池西自西向东不止有迎宾轩和钟阜来青堂,2座建筑之间以工字厅相接,来青堂布置有2层的跌落平台,平台直接与水相连。池东中心视轴线起始迎宾轩,穿过位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轴线上的延安殿和明志楼间的小院和衙署部分的第一组庭院,直达衙署的主入口。沿这条轴线上的建筑均为一层,并有开阔的水体和递进的院落,保证了视轴上绿色景观的延续和变化。北路建筑自西向东布置有入口建筑、簃山草堂、卫生间、逐月楼、抱石轩及秭生亭和假山。北侧围墙外就是街道,景观较差,为了障景,簃山草堂和逐月楼,抱石轩面南而建,均为2层。并略有进出,形成园中院。由抱石轩和假山构成“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①的意境。假山上设置瀑布成为水源,源头之水汩汩流入碧荷池。东路建筑依北假山和老园建筑,均为一层的廊、轩、舫和半亭。依北假山的廊均做矮墙、开景窗,让新、旧园子的景观能够互相渗透。老园办公用房和延安殿体量较大,廊在这一区域向北转了一个弯,在两者之间退让出一个小院的位置,布置山石和植物,使空间又多了一个层次,既有效地阻挡了视线,又丰富了景观。三路建筑南北方向之间,均由曲廊连接,并与老园的廊沟通。错落的建筑与回绕曲折的廊道,形成15个大小不等、变化的院落空间,院落间通过开敞或半开敞的廊道、景窗、洞门形成丰富的借、对景关系,使小园更显深邃(图6)。整个园林因建筑空间的划分,而产生丰富而细腻的变化,变幻出一幅幅动态的、充满诗情的画面。又因建筑空间的划分带来场所性质的变化。有热闹的区域,有安静的地段,有适合静思的,有适合会友的……从而满足多层次游人的需求。建筑细部的设计在保持全园总体风格一致的前提下,也因场地特性,因造景意境及使用功能的要求灵活变化,进一步丰富了景观画面。园门框景,自成韵致。素墙花门,映照出古木新翠;花庭闲风,勾勒出小楼清影(图7)。

2.3 对建筑形式和功能的考虑

因为瞻园是历史名园,形式和功能相比较,屋面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建筑形式。在既有的形式下,如何满足功能要求,是设计时的一个难点。历史建筑一般都有较大的出檐及外廊,日照与采光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考虑到园林建筑的基本功能是游赏和休息,可以在保持外立面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大采光面积,如将传统长窗下槛的木封板改成玻璃面,有些景窗沿四周布置木花格,中部留出大玻璃面,使屋内有明亮舒适的环境。明清建筑的外廊宽度一般都在1.3m左右,瞻园的廊也取1.3m宽,两侧出檐0.4m,为内院争取到更多的光明。游廊两侧设坐槛,为游人提供可随时休息的场所。簃山草堂、逐月楼、来青堂沿可观一侧均设置矮栏杆,可兼做坐凳(图8)。工字厅双面临内院,因而在两边都设有矮栏杆,方便游人休息。传统建筑入口都设有门槛,我们将门槛做成活动的,需要时可以取下,既不影响里面也可使残疾人游览方便。

在西入口和簃山草堂之间有一个小院,院子尺度较小,设计中利用簃山草堂的一面墙,做了一个照壁,不仅使得主入口有了对景,扩大了景深,也使小院空间尺度得以延伸。东部衙署的复建在保护原有历史文化氛围的基础上,拓展了博物馆的使用功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4 构造处理

北扩部分建筑有一层、二层之分,一层上部均为木结构,基础为钢筋混凝土。二层建筑屋面为木结构,楼面及基础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处理好2种结构的连接点,是这次设计中的一个重点,一层建筑的连接点,在柱础部位,过去的做法是把钢筋埋入基础柱中,然后在木柱上钻孔,插入钢筋,这种连接根本抵抗不了任何弯距。这次设计中我们对这一连接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基础柱内预埋铁件,在木柱下端安置钢套筒,钢套筒嵌入木柱,并用嵌入式对穿螺栓固定牢固,使其成为一个整体,钢套筒再与基础柱内的预埋铁件用螺栓连接牢固。以保证结点的稳定。连接好之后,安放磉石和柱础,可完全不影响立面效果。对于2层的建筑,还要处理好楼面梁和立面的关系。我们的做法是:增加了线脚和层次。如果梁的断面太大,则按传统建筑的尺度进行划分,在梁的外侧立面做出凹凸,使其外观上就像是几个构建的组合。此外,凡可见的平顶部分也需要处理,我们的方法是加钉木椽条。细部的构造处理好了,才能确保建筑的造型能符合设计要求。

3 掇山理水

瞻园“园以石胜”“假山为全园的主景和骨干,并将其造景效果和实用功能加以巧妙结合,可谓该园的主要特色”。新园虽以水为主,山为辅,但对山石的造景功能同样十分重视。

新园主景之一的抱石轩即坐落于假山之上,山后有石梯道可达山顶小轩。山体以湖石堆砌,苍润明秀,与建筑浑然一体,生动自然,抱石轩优美高耸的轮廓线既丰富了景面构图,又有效障隔了园外影响园景的建筑。

桥边、水际、山脚、路旁、屋角、树下、草隅,散置湖石,有聚有散,有卧有立,或秀丽,或清逸,或挺拔,或敦实,似断似续,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与周围建筑、山水、植物相映衬,自有一番情趣。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瞻园的水都是有源之水,新园北面筑有稊生亭,亭东矗立的高大山石下设出水口,一泓碧水汩汩而出,动静结合,造泉水之势,寓意着水之源头。池水蜿蜒向南,舒展为一不规整的长方形水池,再迤逦转向西南,在廊下与老园之水相通,营造出幽邃深远的意境。

4 花草树木

莳花蓺木是园林造景、渲染气氛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新园的植物配置中,按照植物的季相演替和花期特点创造出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西部入口附近种植多株姿态优美紫薇,从夏至秋,繁花似锦。瞻园原为清代布政使衙署,又有“紫薇省”之称,在这里种植紫薇恰恰寓意了园林的这段历史。池岸插柳,柳枝拂水,摇曳生姿,呈春意盎然之色;碧荷池种植荷花,营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①的夏日之景;延安殿北为菊苑,植各色菊花和雏菊,与桂花、红枫组成秋日美景;新老园交汇处建梅花坞,营造出踏雪寻梅的冬日气象。此外,还建有种植垂丝海棠、贴梗海棠、西府海棠及四季海棠的棠园,种植桂花的桂园等。花草树木无不因景因境而成。

5 结语

2009年5月,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对公众开放,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荣获2013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园林景观一等奖。在历史名园的保护工作中,走上了保护-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发展之路。设计注重节材、节水、节能措施,景观用水循环使用,景观水池兼顾储存雨水、浇灌花木的作用,景观照明用LED灯和电子整流器,并使用智能控制系统达到最佳节能效果,消防设计针对园林的特点,立足于自防自救,在消火栓的规划设计中室内室外结合,保证有2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建筑内。总之,我们在设计中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术相结合,满足现有规范要求,达到追求园林风貌的和谐统一,实现风格摹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菊华.刘敦桢·瞻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2] 张蕾,袁蓉,曹志军.南京瞻园史话[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3] 朱有玠.岁月留痕[M]//朱有玠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明)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周 燕/1968年生/女/江苏南通人/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建筑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及传统建筑规划设计(南京 210013)

朱道萸/1949年生/女/浙江黄岩人/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及传统建筑规划设计(南京 210013)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所在项目组提供。


图1 袁江《瞻园图》(“太博”提供)


图2 以碧荷池为中心,园林建筑、山石造景、植物配置环水布置,与天光云景、碧波水色相映生辉,使整个 空间富于变化,其构图更具深度感和层次感(“太博”提供)


图3 新、老园由带漏窗的矮墙隔开,长廊横贯新园,迂回曲折,步移景异


图3 新、老园由带漏窗的矮墙隔开,长廊横贯新园,迂回曲折,步移景异


图4 画舫丰富了景深,亦起收景之作用(“太博”提供)


图5 取意“瞻园十咏”之北楼逐月楼,是园中体量最大的一座建筑。袁枚当年吟风弄月之境,今人亦可重温(“太博”提供)


图6 瞻园总平面图


图7 园门框景,自成韵致。素墙花门,映照出古木新翠;花庭闲风,勾勒出小楼清影


图8 沿可观一侧设置矮栏杆,可兼作坐凳(“太博”提供)

(编辑/王媛媛)

 

基于网络评论的女性游园者历史景观感知研究——以天津中心城区历史公园为例

坚持历史性、真实性与完整性——以恢复瞻园历史风貌扩建工程为例

城市交通对北京大型城市公园假日游憩出行利用的影响作用研究

中国花卉旅游发展轨迹研究

中国园林三十年之问

英国巴洛克园林的本土造园特征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