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2-0066-04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B
收稿日期:2015-12-30;修回日期:2015-01-06
2014年,有朋友送我一套《秦伯益游记》二卷本,一本名曰《壮哉!中华魂》,另一本名曰《美哉!九州景》。无疑,这2本书都是我最喜欢,也最应该看的书,2本书加起来共有1 178页,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我饶有兴致地在2天之内粗略地翻读了一遍,作者的精神气质、感怀之精粹,以及书写的流畅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这1 000余页中,最使我振奋,甚至激活我的一句话就是:“园林,足够一个旅游爱好者咀嚼一生!”对于我这个从事园林专业60余年的老人来说,这句话,不正是我的写照吗?可以说,对于园林我已经咀嚼了一生。虽然我的著作和规划设计等,都是零散而浅薄的,这里有历史的必然反映,更主要是由于自己的功夫还没到家,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没有思考。今天特将我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自然观的思考”,以《咀嚼一生》为名呈现出来。
图1是我概略的、简化的,或者还是“欲语还休”的一种思考,但对于本专业的同仁而言,应是浅显而一目了然的吧!关于我的思路、阐释、实例、图片等,一概没有附上,因为我一向有一种认识,现在的信息如此繁多,现代人的时间如此宝贵,故而总想以图片化的形式来代替冗长的文字说明。
人们常说,园林设计要做到“天人合一”,但怎么才能做到呢?左思右想,提出图1中的10个命题。我认为园林是一种人造的自然(当然,园林中利用原有的自然,也是常见的),而真实的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美需要造园者去认识、挖掘和表达,而园林——人造的自然,则包含着更多的人文或类人文的、主观的精神层面在内,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造园的目的与需求。
园林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说法颇多,兹不赘述),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有园林专业的设置,也才开始有首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在这个过程中,众多专家、学者,进行过多少次会议讨论和许多论文的争论、探讨,一直发展到今天,随着形形色色的缩影园(如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主题公园(如香港海洋公园、广东长隆游乐园),以及极具轰动效应的迪士尼乐园的出现,使我疑惑所有这些游乐的形态,还能囊括在我们20世纪所构建的“园林”定义之中吗?这些是“园林”的发展,还是早已跳出了“园林”的范围而成为另外一种专门的行业?
我要说明的是,图1只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一种历史理论的思考而已,并不涉及名词、学科或行业的讨论。但是,我又必须对如何以大自然之实来造园略作阐述。
所谓“借自然之物”,是直接借用山石、水体和植物等来进行叠石、堆山、理水、植物配置等,因此就必须先了解这些自然物之性,否则就可能违反了自然物的规律,造不好园林。而“仿自然之形”,首先当然是模仿自然的原始生态,观其物而命其形,如不同形状的石头,可以说它是“猴子观海”“望夫石”“仙人造镜”等,这里指的是“形似”,或者仿其物之原形,加以抽象化或以人的感官而成景,如北京的“蓟门烟树”“居庸叠翠”,这就有点“神似”的意味了;在仿其形当中再进一步就需要有点创意,如扬州的园林以叠石取胜,在其分峰用石之中,利用不同的植物配置,表现春夏秋冬的“四季假山”,使这座假山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如《画论》中所构思的春山淡冶如笑、夏季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的感观效果,这是多么高超的仿形创意。
至于“闻自然之声”来造园的就更多了,因为大自然的声音奇多,风声、雨声、鸟声、虫声、鸡鸣、犬吠、虎啸、松涛……均可引入园林。比如水是园林中常有,甚或必备的自然物,它借不同的地势产生不同的流水声,有涓涓细流声、滚滚洪流声、呼啸海涛声、澎湃瀑布声……都能引发人们不同的思绪与遐想。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古人创作的“高山流水”乐曲,使人们不仅产生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魅力,而且还引发了人与人之间莫逆之交的“知音”关系,这个故事源于战国时期,是由于一位民间琴家演奏了一曲《高山流水》的乐曲而发生的,说明在园林中也可创造出高山流水之声,而激发游人的欣赏之情。
大自然中的“天象”如日月星光、云雾雨雪等,都可引入园林而成景,也可就地自然成景,如海滨的海市蜃楼、峨眉山顶的佛光,而常见的月景不论风景区抑或园林中,几乎无处不有,如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卢沟晓月、银河夜月、长虹漾月、双溪流月……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的“日月同辉”更表现出中国人造景的智慧及异想奇观的独创精神。而在人工园林中所造的香港城门谷公园,4种喷雾变化莫测,以及呼市成吉思汗公园中的“山间缥缈的云雾仙境”更是精彩绝伦,成为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之作,故以“天象”之丰富与多变,引入园林创造出美轮美奂的奇景,的确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造园资源。
而山水相依、挖池堆山、背山面水、因地制宜、步移景异等,早已是中国传统园林中“依自然之势”而树立的法则。
再者,如果说中国的传统造园是以大自然的美为准则的话,则这种美就常常在中国的儒、道2种哲学层面,反映于人类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生活中。如儒家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出以大自然山水作为人类道德的象征,而道家的“天人合一”则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准则,并导向以大自然为神仙居所的超脱的象征。这2种儒、道学说,均发源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因此,以这种自然观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核心与根本,便是一种必然的注定与根本的取向。
总之,以上所述为“大自然之实”,如果再赋以相应的“人文之虚”,则中国传统园林或将以锦绣河山、如诗如画、人文意境、如醉如痴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研究传统中之可继承者,发挥新时代所需之创意,以求实现伟大的复兴之梦,并保持“中国(园林)为世界园林之母”的光环,应是指日可待的期望。我作如是观。
作者简介:
朱钧珍/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本刊顾问编委(北京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