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屈氏庄园作为川南地区庄园文化的典型实例,是文化景观中人类有意设计的景观类型,体现了清代和近代农业地主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通过实地测绘调研、文献查阅等研究方法的结合,以大量实测资料为支撑,从选址原则、空间秩序、组织方式、结构技术、防御体系、建筑风格等方面对庄园所展示出来的特征予以剖析,为丰富和充实该地域建筑的研究内容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风景园林;屈氏庄园;文化景观;景观特色;四川泸县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2-0108-04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3-01;修回日期:2015-11-17
Abstract: Qu's Manor, as the typical example of Manor culture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Sichuan Province, is the intentionally designed by man in cultural landscape types. It also reflects the lifestyle and aesthetic taste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modern agricultural landowners with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values. By combining field mapping and thesis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and some other research methods, with the support of a large number of measured dat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or from several aspects were analyzed: site selection principle, spatial order,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fense system,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etc. It is to provide basic information for extending the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area of the building.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Qu's Manor; cult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Lu County, Sichuan
从文化景观的分类来看,民居建筑是人类有意设计和创造的景观类型,其蕴涵着丰富的民间建造智慧和深厚的人文价值。历史上,四川各地建造了为数不少的庄园,且其规模一般较为宏大,具有用地阔绰、功能齐全、分区明确、结构构造合理、装饰装修精细等特点。屈氏庄园①作为四川庄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与其他庄园的共性,也有其独特性,是典型的川南民居建筑的重要载体,体现庄园建设的历程,见证封建、半封建制度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方家族文化。梳理有关庄园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从家族史的角度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庄园的空间建制、建筑特色及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的分析[1];有的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庄园建筑或某地域庄园建筑研究,对中国历史上的庄园形态及其随时代发展演变的历程、特点加以研究[2];有的是对四川庄园的综述研究[3];有的研究针对具体案例做出剖析[4-5],这一类论著数量最多;有的探讨庄园建筑的防御功能或专论装饰装修[6],针对个案加以研究并对防御性能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有的则是对个案进行装饰艺术研究[7]。综上所述,研究视角多种多样,但鲜以见到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对庄园做出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屈氏庄园的实测调研②和查阅相关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文化景观特色做出剖析,以揭示其价值。
1 屈氏庄园概述
1.1 环境特征
四川泸县,历史上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历来为“川南重镇”,素有“川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屈氏庄园位于泸县方洞镇石牌坊村,西南临薄刀岭山脉之五仙山,南临长江支流濑溪河。庄园的平均海拔250m,属低浅丘褶皱带。从气候而言,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有南亚热带气候特点,温和湿润,降水充沛,光照一般。该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型村落。
1.2 演变历史
源于四川盆地山清水秀,物产富饶,旧时官宦去职后常退居乡间,既经营田产,又忘情山水。方洞镇现存有横房、厅房、华洞等10余处较完好的庄园组成的民居建筑群③,产生于这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屈氏家族为方洞镇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家族庞大,人口众多,为便于生活修建了大量庄园,每一个庄园为一个家族分支居住生活使用,为我国典型传统家族式生活方式。位于石牌坊村的屈氏庄园是其中规模最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由清朝任知事的屈氏子孙屈应选于道光年间兴建,后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营造,到了孙辈屈恒升时,庄园建筑日臻完整,民国1912—1916年扩建碉楼、戏楼、佛堂,庄园基本完善成现在的格局。20世纪60—70年代,屈氏庄园陆续经过部分改建、拆毁、扩建,成为阶级教育展览馆。2013年入选第7批国家文保单位。
1.3 研究庄园文化的载体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书中对“庄园”有这样的定义:“中国古代所有的住所、园林和建筑组群”“庄园一般占有良田和土地,庄园内部一般由住宅、果蔬园、池塘以及供游览的园林。[8]”据《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的释义,庄园建筑是指通过建筑与工程的结合,建造出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房屋、场所或者空间,一般指建筑物或构筑物。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的建筑风格与艺术,也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社会活动和建筑水平[9]。至于庄园文化,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诠释,中国庄园的主旨在于建造心中理想的幽居之美的境地,特别是在不稳定的社会生活下,庄园生活作为一种安静的生活状态,成为一种社会的必要补充。庄园主选址在环境幽美处或依靠田园建造生活场所,既解决物质生活问题,又实践着所谓“归隐”的思想。屈氏庄园作为我国庄园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我国川南地区社会发展历程中生动而又直观的见证。
庄园文化自外而内地体现出建造思想和民居文化的特色。下文从屈氏庄园外部环境、建筑空间关系、结构组织、防御体系以及细部特征等方面对其做出深入地考察和剖析。
2.1 选址原则——风水理念为指引的生态思想
石牌坊村属于低缓丘陵地貌,土地肥沃适宜耕种,村民以传统农耕种植为主。
庄园初建时,由风水先生看选地形,相中石牌坊,比邻农田,便于耕作。庄园坐西南向东北,后靠五仙山,侧依冱水河,整体布局似一艘大船,后花园花山如船尾,前花园为船头,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风顺”(图1、2)。整座建筑雄踞青山绿水之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择此地安居,是期望通过住宅与地形地物的某种暗合,获得通达顺利的运道,选址符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本原则,体现一种古代的生态观。
2.2 空间秩序——礼制思想为引导的建筑布局
屈氏家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兼并了大量土地,对外交好乡里,对内以封建礼教整治家风。庄园建筑的空间布局以封建宗法礼教为指导,实现上下尊卑、亲疏贵贱等不同关系与生活起居的组织,进行了公共交往、生产加工、娱乐玩赏等不同功能有条不紊的布置。宅院空间分为中路院落和东西侧跨院。中路院落呈中轴线对称布局,在纵深方向上具有较为严谨的空间序列:以跑马道折转进入大门、二门、敞厅、下天井、中堂(穿堂)、上天井直到祖堂,层层推进,递次变化,踏步、地坪自前至后有一定的抬起(图3、4)。大门是庄园的主要入口,位于中轴线的前端,呈近似中心对称的构图,与两侧的围墙以精美的雕刻来彰显其重要性。祖堂为轴线的尽端,三开间,是宅院中最高敞的建筑,有着“居中而尊”的威严感,是同宗人等聚会之地。
2.3 组织方式——天井空间为内核的院落构成
庄园对外,在四周以房屋或院墙围合成封闭森严的界面;对内,天井数量众多。天井既可以排水、采光、通风,又有拔风聚气的功效。天井四周的檐廊作为一种线状空间,是室内外重要的过渡空间,不仅作为一种连接房间的交通组织方式,同时也赋予了整个建筑群合理的秩序性和逻辑性。在檐高的处理上,祖堂与两侧厢房的屋顶采用了堂屋檐口升高,其余二面房檐相平的形式;其余天井屋顶做法多为檐口高度一致的“四檐平”处理形式,尺度亲近宜人。中轴线上的第一进院落是下天井,其间点缀了左右对称的金鱼池、花坛,池内饰以假山,分别栽有1棵黄荆树和1棵白果树,寓意屈家财源广进、生机勃勃的景象。弄堂内亦设有鱼池,平时养鱼,供人观赏,并在遇火警时可取水灭火。在戏楼和中堂之间,有一条弄堂,由3个天井构成一条直线,将娱乐区与生活区分开:戏院为一端是戏楼,其他三面设走马楼围合成院子;居住生活空间围绕着尺度较小的天井构筑,建筑尺度宜人、空间亲切。
2.4 结构技术——地方材料为载体的建筑营造
清末时期我国砖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导致民居建筑出檐的收缩和硬山屋顶的盛行。选材方面,屈氏庄园注重就地取材,以木材、石头、土、砖为主要材料。多数墙体腰沿以下运用石砌,其上用灰砖或三合土外加抹面砌筑,墙面也有采用木板壁的,素面罩油,十分朴素。敞厅为硬山带封火山墙,为了防止火势蔓延,将山墙建得高出屋顶,屋脊做成弓形,舒展自如,装饰性强。碉楼材料和技术延续了盆地内夯土建筑技术,墙体采用砖、石、夯土等地方材料构筑,不仅能满足防卫要求,也能与住宅相协调,但这也限制了碉楼的平面形制和高度。石料就地开采,砖块就地焙烧,砖的尺寸并不统一,估计以组砌方便、有利施工为原则。
2.5 防御体系——点面结合为特征的立体监护
由于大型富家宅院或者地主官绅等富户常常成为劫掠的对象,因此“住防合一”的庄园模式历来是中国传统住居文化的一个主要方面。据屈氏庄园碑刻记载:庄园是因盗匪四起而筑碉自卫①。屈氏庄园在布局上贯穿防御的理念,将民居与高碉相结合。
1)大门及外墙。大门是庄园最主要的一道防线,门板用厚实的实心木板拼接而成,双扇实心木板门的背后再加横闩杆。外墙是防御体系中的首个屏障,以高8m的石围墙形成封闭空间;第二道八字形的城墙上有漏斗形的射击孔,是为了防止敌人在攻破了第一道城墙后的再次攻击,高大坚实。这样的双层外墙设置,构筑并提升整体的防御性。
2)碉楼。其安全保障由多个碉楼共同承担,采用的是一宅四碉式,区分主次碉楼,产生令人生畏的建筑形象。4座碉楼设于庄园的四角,分为北极楼、东平楼、南极楼、西平楼,现仅存完整的东平楼和北极楼,它们与庭院配合得相得益彰, 非常协调(图5)。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加固外围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增加防御的有效面积,实现强有力的军事防御功能。建筑外观笔直挺拔、线条简洁,与周围平缓的民居对比强烈,是整个村落的视觉中心点。在碉楼的最上层是三面石墙,朝向瞭望平台一侧开放,庑殿顶、小青瓦屋面。每层碉楼墙上都凿有大小、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孔洞(称为“枪眼”), 有“T”型、漏斗型等,洞口在室内的尺寸宽大,随着洞口向外壁穿透,呈阶梯式缩小,其作用是监视和狙击。为防止敌人攀爬,低层墙体几乎不开窗。碉楼内楼梯呈旋转式,避免造成整垛墙都被楼梯占据,更利于碉楼内火力的均匀安排[4]。
除了单座庄园具有齐全的防卫设备外,还在村落建构了群体防御,组成立体式的防御体系。通过在多个合院中设置碉楼,形成具有聚居特色,类似于古代烽火台式的立体监护体系。一处有事,只要在碉楼上鸣枪、喊话、点烽烟,其他地方即可救应。屈氏庄园群即形成了以家族血缘为特征的群体聚落空间,这种群体的组织无论是在防御设施的运用上,还是在防御空间的形态构成上均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地方特色①。
屈氏家族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屈氏子弟接受西方教育和文化的也相对较多,因此庄园建筑在融入地域文化理念的同时,也吸收了时代建筑的形式语汇,所以能在这个较为偏僻的乡村修建中西结合的建筑群。因建造年代、风格差异将庄园内建筑分为3类。第一类为建于清末的敞厅、祖堂、厢房、戏楼等建筑,采用地道的清代川南传统民居式样,尤其是敞厅、戏楼在撑栱、驼峰、柱础等部位均着重妆点。戏楼为单檐歇山顶,脊饰丰富,正面挂落为浅浮雕,在戏台角上有龙凤鹿等镂空圆雕。第二类是民国时期修建的碉楼、围墙部分。其做法都是用条石砌筑基础和下碱,然后再用砖砌筑出墙体,形式简练、挺拔,形成轻盈舒展的住宅与挺拔浑厚的碉楼的强烈对比。第三类是民国时期修建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以戏园内的2层围廊和得缘佛堂为代表,采用砖石和木材相结合的建造方式。也是庄园最具特色之处。佛堂位于戏台的正面,廊柱上下柱础均是以瓜果蔬菜、山水、花卉作为主题的欧式雕塑,每个开间的骑马花牙均是梅花寿。两侧廊房为上下2层,五柱四开间,正间的窗户正尖是弧形,廊房的窗户正尖是塔尖型,窗户边缘有浅浮雕,都具有浓郁的欧式风格。楼边为木质栏杆加美人靠,有浅浮雕。
庄园整体上显露出清新淡雅的园林意蕴。室外铺地分布广,面积较大,多用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材以及方砖铺砌,既随手可得又具有乡土自然气息。黑瓦、白墙、褐色木质门窗、灰色砖石砌体、小青瓦屋面,均统一于素雅的色调之中。
2.7 细部表现——生活题材为内容的建筑装饰
庄园室内外建筑装饰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反映出民俗气息。通过绘画、工艺品、雕刻、书法以及匾额、楹联等手法表现出来,且这些图案大多富有寓意,利用谐音、假借等形式或手法来获得象征的效果;特别是砖雕、木雕、石雕、泥塑和石刻题记,丰富而不奢华,精美而不烦琐,表达了主人的美好愿望。
木雕:精雕细刻的木雕,集中在大门、戏院中的戏楼、廊道栏板、佛堂、敞厅等撑栱、雀替、驼峰、连檐等构件,主要采取浅浮雕形式,做工尤精。进入大门,在其上方,即正大门遮檐上雕刻有“鲤鱼”和“野鹿含花”的图案,喻意“连年有余”“衣禄繁华”。
砖雕:在正门的两侧和顶部的砖墙上有“福禄寿喜”8个字样。“寿”字中间及两侧的墙面上有4个蝙蝠,寓意“长命百岁”。佛堂门呈拱形,沿门上方是石雕和花鸟图案,在那8个圆圈里,分别刻有24个篆体字,以每3个为一个圈,即“大富贵,亦寿考,长吉祥,宜侯王、弟兄和,家之盛,子孙贤,族乃大”(图6)。双层连续的拱廊骑楼风格,柱头施以花卉图案,灰塑大白菜、南瓜等乡土题材,别具一格。
石雕主要有石柱础、门枕石。其做法简洁,无过多装饰性的雕刻。
3 结语
地主庄园,包括其周边的民居建筑与环境,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文化型聚落,它融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是研究地域性建筑文化的重要源泉。屈氏家族庄园遗存的实物和文献资料,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反映清代至民国阶段川南地区建筑的最高水平,集中反映了近代泸县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和变迁,是近代中国农村的一个侧影。此次通过传统建筑的踏勘和测绘工作,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对研究庄园建筑及其装饰、建造艺术的话语体系,获取完备的基础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史料价值。庄园文化作为历史文化遗存,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方面要保护,这是第一位的,同时也要通过研究,将其信息有效地传播出去,才能让2方面相得益彰。
注:文中图1由张兴国教授提供;图2~6由测绘小组绘制或作者加工绘制。
[1] 孙成政.魏氏庄园的建筑特色与文化资源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2] 盛邦和.关于中国庄园历史特点与命运再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47-53.
[3] 罗兴奎.四川庄园建筑艺术特色[J].四川建筑,1999(2):27-28.
[4] 赵楷,唐孝祥.试论大邑刘氏庄园的建筑文化特征[J].小城镇建设,2008(6):81-84. [5] 郝宁邻.四川近代史上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大邑刘氏庄园[J].四川文物,2000(5):47-48.
[6] 陈果,张霁.巴渝庄园建筑防御特色研究:以重庆涪陵石龙井庄园为例[J].重庆建筑,2015(2):26-28.
[7] 荣树坤.河南康百万庄园室内与家具装饰艺术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
[8] 杨廷宝.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529-531.
[9] 李国豪.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26-328.
(编辑/刘欣雅)
作者简介:
戴秋思/1973年生/女/四川成都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重庆 400045)
罗玺逸/1991年生/女/贵州安顺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重庆 400045)
冷婕/1979年生/女/宁夏银川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建筑,建筑遗产保护(重庆 40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