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域性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全国各地出现“千城一面”的状况。在当前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城市复兴的首要任务。以山西晋城市生态圈规划为例,结合研究区域的现状条件和问题从内部和外部2个方面对其游憩安全格局进行分析评价,以得出针对不同区域情况的规划模式,完成对城市复兴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复兴;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山西晋城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2-0062-04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03-31;修回日期:2015-06-3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seriously destructed. Reg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has stopped, which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cities are all alike across the country.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promo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ow to "see mountains, see water and remember homesickness" becomes the primary task of urban renewal. Taking Shanxi Jincheng ecosystem planning as an example,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studied area, the security pattern of recreation i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pects, to get the planning model for different regions and complete the research on the urban renewal strategy.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regeneration; ecologic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strategy; Jincheng, Shanxi Province
古人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此因地而异者也。[1]”城市间地形、区位、气候、自然环境资源等的区别导致了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经济体系、社会结构和民俗风情的千差万别。同人的记忆一样,城市记忆也在城市的更新中被抹去,新的记忆在融合了旧的记忆之后被创造出来,这种平衡便是城市的发展轨迹。如何在不打破这种平衡的前提下,让城市在自己的轨道上延续着自己的记忆和文化个性,化解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全面推进城市的复兴成为当前园林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城市复兴理论
1.1 城市复兴理论的概念
城市复兴的思想起源于欧洲,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发展。伦敦规划委员会在《为了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复兴》(Urban Regeneration for 1990s)一文中,将“城市复兴”一词定义为:全面及融会的观点与行动为导向来解决城市问题,以寻求对一个地区得到在经济环境、物质环境、社会及自然环境的持续改善[2]。罗杰斯在《迈向城市的复兴》中这样描述“城市复兴”的概念:“数字和比例仅仅是城市复兴的一部分,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一种人们所期盼的高质量和具有持久活力的城市生活。[3]”在由罗伯茨、赛克斯等主编的《城市更新手册》中,对城市复兴的定义是“用综合协调与统筹兼顾的目标和行动来引导解决城市问题,以持续改善亟待发展地区的经济、物质、社会和环境条件”[4]。而在生物学方面,“复兴”一词更强调生命有机体坏损部分的自我更新与成长。所以,城市的复兴是一个兼顾统筹处理城市问题且具有长期战略目标的行动过程,其来源于社会的实践而非单纯的理论。
1.2 生态圈规划背景下的城市复兴
广义上的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而文中所指的则是围绕城市主体的包括一切活生物体及与其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环境。
关于城市生态圈建设的理论研究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应当源于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的“田园城市”理论。他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乡的优点,形成互相吸引的结合体,这种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
与此同时,自18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的爆发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化建筑工艺和现代主义建筑、规划思想的普及打破了传统城市的原有发展节奏,不少城市特有的肌理和风貌迅速消失;追求“理性”的西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推崇以大规模建设和改造来解决城市问题[5]。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大规模城市改造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且开始倡导“人文主义城市复兴”思潮。
2002年11月,1 600多人出席了在英国伯明翰召开的以“城市复兴、再生和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英国城市峰会。峰会中这样解释“城市复兴”的概念:城市复兴就是用可持续的社区文化和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来恢复旧有城市的人文性,同时,整合现代生活诸要素,再造城市社区活力[6]。其核心内容便是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更新,努力将已经成为城市负担的区域变身成为城市的一种资本。物质环境的改善仅仅是构成城市复兴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需要的是对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的全面复兴。
1.3 中国城市复兴理论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令世界瞩目。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进行着经济建设。同时作为经济重要载体的城市,也同样发生着爆炸式的发展。同样的,中国对城市复兴研究的起步虽然较晚,但许多学者已开始了对该领域的探索研究。有如《城市设计》(王建国译),《图解城市设计》(金广君译)和《城市设计概论》(邹德慈译)等多部译著相继面世[7]。张永和先生在《美国城市中心区复兴案例分析》(2006)中介绍了一些美国老城区复兴计划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复兴计划的成败取决于新建设的亲和力及其在城乡发生结构性转变中发挥的作用的观点[8]。同时还有大量的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从各个方面和视角对城市复兴思潮进行探讨和阐述,我国的城市复兴理论研究趋于成熟。
2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
2.1 俄罗斯莫斯科的“环城森林公园体系”
莫斯科城以红场为中心,周边道路以放射状向四周展开,从内向外分别为街道环、园林路环、大莫斯科环城铁路和莫斯科环城公路。每条环带的功能以及所展现出来的风格各不相同,包含了大量的自然森林区、大小公园以及绿化道路,这些绿化面积占到莫斯科全市总面积的40%。其中,莫斯科森林公园保护带被视为莫斯科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化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外围众多广阔的森林与市中心大量的公园和街心花园的植被相连接,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绿化系统结构,使莫斯科成为世界闻名的“绿色都市”。
2.2 日本京都的“环城文化遗产圈”
京都市是一个由东部、西部、北部群山(东山、西山、北山)环绕的盆地,2条河流贯穿南北。历史上京都曾经是京城所在地,在京都东西北山上迄今还留存许多历史性建筑。
京都环城空间建设策略包括:统一协调周边人文资源,实施建筑高度和形态的规范控制,保留传统建筑聚集区以及历史景观聚集区,形成“环城文化遗产圈”为基础,兼顾自然共生、文化传承的魅力景观。既能够保护传统遗产,又将山景城景进行完美融合。
2.3 中国北京的郊野公园环状体系
为了更好地巩固和保护绿化隔离地区已完成的绿化成果,2007年北京市启动了北京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建设的任务,且编制了《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总体规划》,共建成60处约4 000hm2的郊野公园,“公园环”按照“整体成环,分段成片,链状集群式”的空间布局形式。规划中通过对场地的用地性质、周边人口分布情况以及现有绿化水平等因素的分析,以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为依托,对现有的绿地进行自然话与公园化的改造,结合城市的远期规划,与城市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与改造,推动产业集中化发展,为今后城市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由此可以发现,城市外部“绿环”体系的构建可以对环城区域各资源点进行良好的沟通串联,并形成尺度舒适功能齐全的城市—森林关系结构;此外,“绿环”同城市所体现出的内外交融的关系也体现在补充城市公园绿地有限的功能,并体现出自己的特色、突出自我优势,整体带动城市绿色空间功能的完善,使自然资源同城市关系日趋紧密。
3 以“晋城环城生态圈规划”为例
3.1 城市现状及相应问题
3.1.1 晋城市的现状情况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为三晋大地通向中原的要冲,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重镇”,自古即为山西通向中原与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晋城境内太行、王屋、中条三山相汇,属黄河水系的沁河和丹河贯穿市区,山水交映,造就无数奇峰、秀谷和幽涧,形成丰富的优秀自然旅游资源。
除自然景观资源外,沁河丹河流域的文化性也是远近闻名,作为孕育了整个城市的母亲河,也促生了一个多元文化体系,像位于晋城东南部的冶底古镇、玉屏山与白马寺山交界处的碧落寺以及具有“北方小武当”之称的珏山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将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依托。
3.1.2 晋城市当前的现状问题
在环境方面,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晋城,拥有大量的煤矿和采石场等,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为代价而运行的工矿项目。其中以西部区域玉屏山区的情况最为显著,大量山石裸露,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文化方面,晋城拥有良好自然生态条件和丰厚的人文历史沉淀。大量的历史人文景点散布于环绕城市周围的山峰之上,在郊区的村落之中也拥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其中不乏国家级保护单位。但却由于并没有得到统筹的规划保护建设,无法形成综合城市旅游产业链,其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展现;在发展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自然区域的减少使城市组团隔离的布局形式丧失。所以,如何在保证城市正常发展的前提下,更好地维护和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2 “CMDR”理论体系的提出
根据现状条件和问题,本研究将与城市复兴相关的影响要素进行了筛选和整理,主要可以将其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2个方面。内部因素方面主要是针对规划范围内的生态功能、景观敏感度进行分析;而外部因素则主要对从人类社会活动对基址产生影响的方面进行分析。2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将直接影响区域复兴策略的选择。
3.2.1 内部因素分析
1)生态功能评价。晋城拥有着良好的自然人文条件,根据规划范围内的用地类型进行分类,并划分成3个等级。以晋普山、莒山为代表的自然风景名胜区,以及以丹河为代表的自然水域以及大量的以生态保育为主的林地,该类型区域被定为一级生态敏感区域,将实施严格禁止开发,为整个生态区内的动植物多样性提供保障。二级生态敏感区主要是指一般农田、基本农田以及生态安全控制区,比如分隔六大片区,能够有效限制城市无序扩张的有机过渡区域,该类型区域内可以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内适度开发。而三级生态敏感区域则属于适宜开发建设的区域,包括矿区、建设区及保留地,比如当今的玉屏山区域,该区域生态环境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可用于绿色产业开发、休闲旅游活动的布置(图1)。
2)景观敏感度分析。
该项分析的侧重点是基于区域范围内人类活动的潜在强度展开的,评价分为3个等级,其中区域中人流最集中、观赏性最强的各种景点被列为景观敏感度最低,我们通过GIS分析,将能够在中心城区内视线所达的区域也分列入该项,对于这类区域的开发建设能够最直观地体现出来。二级景观敏感区主要指在主要游览路线上能看到的区域和在主要景观点上较容易看到的区域。而针对森林公园内部地带,视线所不及的区域则被归类为三级景观敏感区域,一般情况下该类区域的生态可恢复性最差,不建议人群的干扰(图1)。
3.2.2 外部因素分析
1)村镇布局分析。
规划区域内存在有大量的自然村镇,每一个村镇的产生都有其独有的文化积淀,比如历史文化名村——冶底村,村中岱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棵千年银杏树。在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以文化复兴带动城市复兴,在妥善利用村镇建设用地的同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是整个规划建设中所必不可少的部分(图1)。
2)矿产工业分布。
工业影响度分析主要针对规划区域内因重工业的运营而使周围景观地貌遭受破坏的地域。工业影响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区域在景观改造方面的开发强度。规划区域内的工业、企业主要聚集在西南部晋普山区域以及西部的玉屏山区域,生态环境破坏较为明显(图1)。
3)文物布局分析。
该项分析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区域内较为著名的景点及文保单位。调查发现区域内共有包含碧落寺、娲皇窟等在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以及大量的省市级及其他历史人文景点,对这些景点进行整理与定位,以便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图1)。
交通系统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级,第一级是由二广高速以及207国道等高等级道路所组成的;第二级是省道,比如穿越规划区的陵沁线;第三种是遍布于山野、村镇之间的乡道。对于前2种道路的研究分析,主要是为了满足场地的可达性和便利性,而第三级的主要利用方式是对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增添景观基础设施,开辟串联规划范围内各个主要景观节点的慢行系统,以满足规划场地的需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体现规划的节约性和落地性(图1)。
对以上6种现状因素的分析进行叠加,得到晋城市区域内的游憩安全格局。根据叠加颜色的深浅对我们的规划进行引导,颜色越深的区域,对应的游憩安全程度便越高,进行的开发强度也应当越小,主要是以“保护”为主;反之,游憩安全程度越低,开发强度也应当相对较高,与其相对应的推荐措施是“开发”。而对于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所采取的措施推荐为“修复”。规划区域内的大量历史文物点则会结合周围环境以及整个生态圈的建设进行“复兴”。同时,根据道路的可达性、周围村镇的分布情况以及周边历史人文景点的辐射范围,对不同区域进行主题层面的分别划分(图1)。
对于以上4种规划模式进行整理,提出本次的主要规划理论——“CMDR”理论体系,即“保护为主”(conservation)“破损修复”(modification)“适度开发”(development)和“局部复兴”(revitalization),来引导城市生态圈的规划以进一步带动城市的复兴(图2)。
3.3 晋城市环城生态圈
基于CMDR理论体系的研究以及片区现状的建设内容和城市发展需要,我们对当地市民的期望进行了问卷调查。意在通过数据收集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对晋城环城游憩体系的规划提供意见。
在对当地居民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分析之后,我们将这个规划区域分为8个主题片区(图3),并根据不同的主题性质,划分40个自然保护区及公园,共同形成环绕晋城的生态圈(图4),形成“城绿交融、城山相映、文化兴城”的格局,并最终达到晋城城市整体复兴的目标。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表现在物质环境的层面,还表现在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层面的复兴,是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综合复兴。长期以来,诸多与晋城相似的城市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此类城市能否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深刻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任务的颁布,对城市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中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更是城市在生态、文化、社会、机制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 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7.
[2] 吴晨.城市复兴理论探索[J].城乡建设,2003(6):6-8.
[3] Rogers R. Urban Task Force: Towards an Urban Renaissance[M]. London: E&FN, 1999.
[4] 彼得·罗伯茨,休·塞克斯.城市更新手册[M].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3.
[5] 单霁翔.从“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到“历史城区整体保护”: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中)[J].文物,2006(6):38-50.
[6] 王一.北京旧城社区公共配套服务空间资源配置与旧城保护初探[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8-10.
[7] 于子佳.从城市演变看城市复兴[N].江南都市报,2005-07-28.
[8] 郑晓山.场所精神的保持与延续:历史街区场所设计程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47-50.
(编辑/王媛媛 曹娟)
作者简介:
胡承江/1988年生/山东人/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李雄/1964年生/男/山西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刊编委(北京 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