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示范乡村的美丽蜕变

作者:本刊记者 张瑶

本刊记者 张瑶


坛板坡风貌

宽且平的进村公路,两旁成片的现代火龙果产业园,一栋栋具有壮乡特色的洁白民宅,欢歌载舞、团结和谐的少数民族群众,构成了人们对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坛良村坛板坡的第一印象。

但凡有人来坛板坡参观,村党支部书记黄达章都要带他们到村里的民俗历史展示馆去看看。正对着入口的墙面上,陈列着一幅幅坛板坡新旧面貌对比照片。

“村民们都说,这仿佛是个梦。”谈起坛板坡的蜕变,黄达章高兴不已。3年前,坛板坡还是那马镇最贫困的村屯,人均年收入只有3800元。村外石山环绕、交通不便,村内牛粪满地、污水横流。村民们根本不敢相信能在短短3年内能走上似景观道的村道,更不敢相信村子里能有新的戏台、灯光球场和巨大的电子显示屏。

是的,坛板坡和中国千千万万个村镇一样,正在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政策的扶持,逐步实现一场美丽的蜕变。

2013年9月至2014年底,南宁市用16个月时间,在12个县区打造12个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综合示范村,坛板坡就是其中之一。整个示范村建设共计投入9.34亿元,实施项目359个,连片产业化经营面积达5.17万亩,带动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4.69%。坛板坡通过村民选举推荐26名理事,成立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00亩,引进4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分别带动发展火龙果、柑橘、铁皮石斛、大棚果蔬四大农业产业,建设现代瓜果蔬菜观光采摘园,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导农民到企业务工,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

坛板坡村民黄春美和潘群英在百圣美川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大棚里打工,一天工作8小时,可以拿到80100元的工资。“我们种南瓜、西红柿、草莓等,干了两个月,天天有工做,心里高兴。”黄春美家的11亩地流转给农业产业园,每年可以收7000元租金,再加上自己打工的工资,“收入还算不错”。以特色果蔬种植为主的百圣美川现代农业产业园,给坛板坡村民提供了40个农业工人岗位和50多个建筑工人岗位。

“村子环境越来越好,加上示范区产业的辐射带动,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陆陆续续选择返乡务工。”黄达章说,目前坛板坡里常住人口超过800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在大力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南宁市还开展了最具民族特色生态文明村建设,格外注重保持“青山绿水”。

2015年,良庆区提出建设农旅综合产业示范带,将坛板坡综合示范村建设提升工程作为示范带建设的重要工程。坛板坡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家乐,形成以农家旅馆、农家餐馆、农家烧烤场、瓜果采摘园、土特产交易市场、农耕文化展示馆、民俗文化演出戏台、休闲长廊、垂钓鱼塘为载体的创收项目,打造农业生态旅游品牌。


古寨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榔

在南宁市马山县,依托特色民族文化和生态农业资源的瑶族乡村旅游日渐繁荣。2014年,古寨瑶族乡借成立30周年契机,先后投入1800万元用于瑶族特色风貌改造工程。如今,以瑶族特色木楼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广场成为古寨的标志性建筑,古朴的瑶族民居凸显古寨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寨瑶族乡党委书记蓝鼎昌告诉记者,近年来,古寨坚持“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花、平地粮”的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方式,有效促进金银花、竹子、辣椒、百香果、种桑养蚕、核桃、肉鸽、鹌鹑等特色产业的发展,走出“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的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

以特色产业经济为支撑,古寨瑶族乡积极培育古朗瑶乡金银花公园、古宜山庄、古奔百香果庄园、民兴村冷泉公园、本立村春草地等旅游观光点,发展以瑶乡农耕体验为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其中,古朗瑶乡金银花公园2014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200多万元。2015年又新种植5万多株“南国红”金银花苗,四季花开不败。

生活变好了,村民有了更高的追求。坛板坡将民族团结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建有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和民族之家,组织腰鼓队、嘹啰山歌队、篮球队,开展农家乐经营管理培训、礼仪培训、手工艺品编制培训、种养技术培训。古寨的传统节目“打榔”已被列入自治区非遗名录。7个村屯级文艺队不仅表演“打榔”,还将“跳竹舞”、“长鼓舞”、“师公戏”等特色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

新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起来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这并不是南宁现代乡村建设的终点。坛板坡、古寨乃至整个南宁的美丽蜕变,我们仍将一同见证。(责编 许鑫)

 

喀什 :棋眼中的棋眼

敬老院有个“保姆院长”

开一扇窗,折射成长的阳光

我们这代人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打造扶贫开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新样板

守望者 :传承民族文化 振兴八桂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