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石柱正围绕创建“八大示范工程”,力争2016年在重庆市武陵山区率先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近期,本刊记者专访了石柱县委书记郑平。
记者:2014年,石柱迎来成立民族自治县30周年的大喜日子。30多年来,石柱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和睦,社会和谐。请您介绍一下石柱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郑平: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上下奋力拼搏,实干苦干,开拓创新,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使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石柱交通区位发生嬗变,全县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均实现100%,“四高一铁一港”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特色农业有了质的提升,实现黄连、莼菜、长毛兔产量三个全国县级第一,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辣椒生产基地;旅游业蓬勃发展,民俗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全面提升,形成了以“大黄水”旅游为核心的发展格局;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8.1%;2014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3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252元和7025元,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各族人民。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按照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的2017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石柱县发展和民生两大重点领域,紧紧围绕城乡统筹两大重点,紧紧突出重点板块,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小康目标找差距、补短板,细化落实针对性措施,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记者:无论是扶贫开发还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其落脚点都离不开民生的改善。我们注意到,石柱县坚持以民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郑平:民族工作的第一目标就是改善民生。为此,我们正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争取转移支付力度。重庆市出台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保持民族地区转移支付逐年增长,确保人均财力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加大少数民族资金投入力度,在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对社会事业发展按全市最高比例给予补助,对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分配给予倾斜。落实好这项政策,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把人口向城镇转移。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中,推动民族地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向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转移。人口转移出来,必然涉及到户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问题。要认真落实好相关政策,改善转移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支持他们就业创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发挥民族宗教界的资源和优势,巩固和完善民生工程机制。继续实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民生工程、少数民族青年才俊工程、少数民族残疾人康复就业工程、少数民族群众大病救助工程、民贸民品企业扶持与就业贴息工程等,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困难群众解决上学、就医、就业、创业等具体困难。
做好城市和散居地区常住少数民族的民生工作。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做好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和供应工作,满足他们在传统节日、饮食、丧葬等方面的合理需求。
记者:近年来,石柱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请您谈谈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郑平: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引领,初步探索形成以“点—带—面”为重要抓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路子。
一是巩固各点。我县2012年启动示范创建工作,按照“点上精品打造,带上串点连线,面上整体推进”的思路,初步形成“点、带、面”创建基本骨架,先后成功创建黄水镇万胜坝村、冷水镇八龙村、三河镇拱桥村、西沱镇沿江社区等一批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石柱民族中学、枫木小学等一批市级示范学校,万力联兴、万寿古寨等一批市级示范企业,冷水镇八龙山寨被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石家乡黄龙村被授予“重庆市精品特色村寨”,带动了黄水、鱼池、沙子等乡镇22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成功创建。
同时,突出抓好特色民居保护、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优良人居环境打造,积极推进悦崃镇新城村、鱼池镇山娇村、金铃乡银杏村等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把示范村和特色村寨建成全市乃至全国“最具特色、最有魅力、最为富裕、赏心悦目”的土家山寨,助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
二是彰显一带。以冷水、黄水、枫木、石家、鱼池、悦崃等大黄水景区六个乡镇为核心,紧紧围绕建设“黄水国际民俗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目标,依托大黄水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浓郁的土家山寨文化、独特的土家民居风貌,握紧拳头,建成了冷(水)黄(水)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旅游示范带。
记者:石柱县提出了力争2016年在重庆市武陵山区率先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目标。请问,石柱县目前正在采取哪些举措大力推进创建工作?
郑平:当前,我们正按照“有一套创建总、子方案,有一批土家民族元素,有一批民族特色产业,有一批示范点,有一套工作体系,有一套宣传培训方案”的“六个一”工作体系,坚持标准细抓落实。
主要工作是强力推进“八大示范”工程。一是推进特色经济发展示范工程,紧抓国家支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大政策机遇,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二是推进民生改善保障示范工程,坚持民生导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解决贫困问题,使全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实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保护森林、绿地、水源涵养区等自然生态环境,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基本建成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美好家园;四是推进民族文化繁荣示范工程,充分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增进各族群众相互了解、尊重、信任和学习,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和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五是推进民族教育振兴示范工程,普及现代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广现代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六是推进民族干部培养示范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熟悉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工作的干部;七是推进民族法制建设示范工程,推进民族工作法制化,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八是推进民族关系和谐示范工程,把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内化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