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敬老院有个“保姆院长”

作者:本刊记者 吴迪

本刊记者 吴迪

走进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宝石镇敬老院,新修的水泥路干净而整洁,淡淡的花香扑鼻而来,整齐划一的房舍掩映在树荫下,蒙古、朝鲜、满、汉等民族的老人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在院内健身,或在文化活动室内看电视、打扑克……

说起宝石镇敬老院,就不得不提到这里的蒙古族院长卢书芳。他17年如一日,用真心呵护孤寡老人。因为有他,老人们脸上才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卢书芳是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17年前,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卢书芳被镇政府聘为敬老院院长。上任第一天,他就傻了眼:院里没柴烧、缺穿戴,吃的是“上顿下顿面糊子,冬天夏天土豆子”。老人们挤在一块,靠晒太阳取暖。简陋的房舍再加上6万元外债就是院里的全部家产。很多人为他捏了一把汗:之前已经走马灯似的换了两三个院长,他又能坚持多久?

卢书芳天生就有种韧劲:“要啥有啥,那谁都能干好。既然我来了,拼了命也要让老人过上好日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没钱的问题,他四处奔走“化缘”。在他的努力下,这个单位给500元,那个好心人出300元,硬是凑出了置碗罐、做棉衣、换被褥、修房屋的钱。敬老院终于从里到外有了精气神。

靠别人救济不是长久之计。想让老人们吃好穿好,就必须自己能赚钱。开春时,卢书芳叫上弟弟带着几位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开始开荒种地。整地、起垅,种上苞米、大豆、绿豆、茄子、豆角、白菜、土豆等,栽上樱桃、杏、李子、海棠、葡萄等果树,他还马不停蹄地张罗着养鸡、养鸭……就这样,敬老院粮、菜、肉、蛋全部实现自产,老人们吃上了自己果园里产出的水果。

如今,宝石镇敬老院已建成拥有32个床位的新房舍,昔日的破烂窝棚如今变成了各族老人们颐养天年的好地方。“敬老院有健身房38平方米,娱乐活动场所1025平方米,设施大棚187平方米,房舍354平方米,仓房175平方米……”说起院里的家底,卢书芳满心骄傲,把数字也精确到了个位。

敬老院的老人们都爱叫卢书芳“保姆院长”。这又是为什么?

17年里,卢书芳送走了60多位老人,其中有20多人曾瘫痪在床。对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卢书芳没有怨言和歧视,经常给他们擦身洗澡、端屎倒尿。在卢书芳担任院长的17年里,没有一位老人因为卧床不起而得了褥疮。他用儿女般的精心照顾老人,使老人们平均寿命达到了77岁。

67岁的蒙古族老人吴真患有脚疾,为让老人能下地行走,卢书芳开车拉着老人一趟趟往医院跑,一跑就是8个月。如今,在卢书芳的悉心照料下,吴真老人已经能拄着拐棍散步了。71岁的马绍东老人,患脑血栓后行动不能自理,被丢在了敬老院门口。卢书芳在院门口遇到老人时,马绍东的身上散发出阵阵恶臭,衣服已经好久没有换洗过,头发胡子遮满脸。卢书芳急忙叫人把老人抬进屋,给老人擦洗身子、理发、刮胡子,请来医生为老人诊断病情……“我在敬老院里,吃的住的啥都不用操心,现在的生活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儿!”马绍东老人对如今的生活满意得很。

因为卢书芳的悉心照料,敬老院的老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保姆院长”。他把老人们看作他的亲爹娘。老人只要身体不舒服,他一定第一时间把他们送去医院。为丰富老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卢书芳采购了影碟机、电视等娱乐器材。难怪,老人们都说:“有卢院长管‘家’,我们生活称心,老而不孤。”

在卢书芳的影响下,他的爱人王晶、弟弟卢书信也成了敬老院的“编外人员”。每到春种时,卢书信就会开上自家的农用车,免费帮助敬老院种地,包饺子、包豆包则成了王晶每到年节必做的事。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建议给老人们和院长照张合影,拄着拐棍的时玉青老人步履蹒跚地给卢书芳搬来一把椅子,一定要让院长坐在大家中间……(责编 增林)

 

喀什 :棋眼中的棋眼

敬老院有个“保姆院长”

开一扇窗,折射成长的阳光

我们这代人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打造扶贫开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新样板

守望者 :传承民族文化 振兴八桂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