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食物由生变熟,亦非难事,所以从前我还谦虚几句,“烧得不好,烧得不好。”但当今脸皮愈来愈厚,索性撕下伪装,大言不惭地回答,“不,不,我完全不会烧菜。”
客气的朋友听了摇摇头,把不屑一顾藏在心里。不客气的,即刻发起攻击,“什么?不会烧菜也敢当‘美食家’?”
写写食物而已,不敢枉自成“家”,可是他们既然讲到你头上,对付这种人,最好通常笑嘻嘻地回应,“影评家不见得会拍电影嘛”,一句话足矣,包管见效。这一招,是沈宏非老师教我的。
当然,话说回来,影评家不必亲自上阵拍电影,但总得懂得一些基本的道理,我们写食评的,也一样。所以我固然不常常走进厨房,对于老菜谱,倒是兴致盎然,时不时拿出来研究一番,只是仅仅限于纸面罢了。
我和“食家饭”俞沁园姐姐在其它杂志上的专栏“旧食味”,把那些失传的老菜一一向大家介绍,姐姐文武双全,下得厨房,进得书房,我就只能凭记忆和经验,向老菜谱取经,做做纸面文章了。
总之是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出马,我这种半桶水,别在那里晃为好。
其实所谓食家不下厨,实属家常便饭。写《随园食单》的袁枚即是一例,老先生胜在吃得多,见得多,又有钻研精神,才写得出这篇巨著,你哪怕请当时全国最好的厨师执笔,也写不出来。
梁实秋、唐鲁孙亦是如此。大家写的,并非厨师教材,饮食文章,阅历较为关键,吃得多可比烧得多有用。
上海滩著名的老克勒姚耀东先生,对美食的认识令人佩服。他介绍的七分钟煮蟹法,试过的朋友无不赞好,彻底扭转印象中大闸蟹蒸比煮好的误会。还有四分钟蒸鱼法和单颗鸡蛋煮汤法,皆为厨房秘籍。姚先生另有一篇《一字食天下》的文章,说天下的食物,色香味只是表面文章,用油用火,所有的烹饪技巧,本质上是为了处理好食材中的水分,故一个“水”字,道尽烹饪艺术。言之有理,真是难得一见的高论。
想象中,姚先生的厨艺一定惊人,“食家饭”姐姐更是奉他为偶像。但是大家谈论厨具,姚先生说,“还是无需动脑的烹饪锅最好用。什么程序的都给你设定好,按几下即成。”
姐姐不敢相信,跳将起来说,“烧菜之人,没道理喜欢烹饪锅!”
姚先生大笑,“我从没说过自己会烧菜嘛。”
不过,最开心的那个人是我,因为从此姐姐再不以姚先生为例,数落我不会烧菜也。
还是沈宏非老师洒脱,那天在“汪姐私房菜”,有读者上前,“仰慕您已久,我经常自己买菜、烧菜,请您指教。”
沈老师瞪眼,作满脸无辜状,“可是您说的,我都不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