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生活节奏缓慢,没到元宵节,照规矩就还算是新年里,一应五行八作还在过年的节奏里,士农工商,各行各业都没有心思正经干活,还在享受着年的余味。亲戚多的人家,做客人排着队地来,只要没到元宵节,请客就不算失礼。小孩子也都要过了元宵节才开学。于是这元宵节就像是一个分界线,过了这个节点,再要享受这样新衣服好菜肴只吃不动的日子就要等待来年,于是大家都很珍惜这个美好的日子。
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要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和年夜饭不同的是,这一顿饭的主食是元宵,也叫汤圆。其实严格来讲,元宵和汤圆还是有区别的,元宵是北方做派,汤圆是南方风味。北方的元宵是把各种黑洋酥、红果等甜馅儿切成小丁,放在撒了江米粉的簸箩里不断洒水一层一层滚上米粉,摇成圆圆的汤圆。南方的汤圆是把糯米加水浸泡后磨成米浆灌入布袋,压上重物滤去水分,然后得到一包软糯顺滑的水磨粉,用这粉来包汤圆,这就是南方人爱吃的水磨汤团了。和北方人的元宵只有甜馅儿不同,南方人最爱吃的汤圆是鲜肉馅儿的,这一口下去的一包鲜汤最是妙不可言。
考究的人家,一样汤圆要做好几样馅儿。甜馅儿是黑洋酥、豆沙或者黄豆酥;咸馅儿虽然主料是猪肉,但是又细分为荠菜猪肉、白菜猪肉、萝卜丝猪肉。那时候做什么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元宵节前几天就要磨起米粉来,腌起猪油来。然后慢慢地炒起豆沙来,刨起萝卜丝来,剁起肉馅来……小孩子就被这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把胃口吊得足足的,到了元宵节这天,所有的准备工作就绪,一家人齐心协力包汤圆,下汤圆,吃汤圆,其乐融融。
有的人家图省事,做一种不包馅的汤圆,称为橘络圆子,虽然简便,但绝不敷衍,倒是一道精致版的汤圆。水磨粉不包馅,搓成小指甲盖大的实心小圆子,加上切成丁的糖年糕,一起下在糖水里,再加上几瓣橘子,出锅的时候加糖桂花。这一碗汤圆虽然做法简单,上桌却很惊艳,雪白滚圆的汤圆,牙白方正的年糕,弯如新月的橘瓣,尝一口,小圆子的软糯加上年糕的软韧、橘子的清香,桂花的芬芳,甜蜜而清香。更重要的是,元宵节吃了这样的汤圆,有高兴、团圆、甜蜜的寓意。
记得小时候的元宵节,小孩子还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烧田角落”。乡下虽无花灯可看,但却有烧田角落的风俗,以此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田地丰收。
每到那一天,孩子们必是盼望着太阳早早落山,好不容易盼到天色黑尽,孩子们从稻草垛上扯了一把把的稻柴,来到自家的田头,把稻柴点燃了,飞快地倒提着在田埂上绕着圈子飞奔。一路跑还一路嘴里念叨:烧烧田角落,今年收成三石六,别人家的田里都是稗草,我们家的田里都是秧稻。
用火把来烧一烧田地,也可以算是给土地进行一番消毒,为开春播种打下好的基础,对于秋天的丰收的确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于是元宵节烧田角落的风俗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那一天,是乡下孩子的狂欢节。远远望去,只见平时空旷寂静的田野里,到处是亮闪闪的火光和喧嚣的人声。孩子们疯狂地在田埂上持着稻柴飞奔,就如手持着一个个火炬,无数的孩子填满了空旷浩渺的一大片田野,火光蔚为壮观地映红了半个天空。大人们都远远地站在田埂上看,狗叫声、孩子们的叫嚣声、大人们的哄笑声,把个寂静的乡村吵闹得沸腾了起来。
那一晚的月色总是特别地好,比起八月十五,正月十五的月色更添一份清冷的皎洁,让人望之更觉内心一片澄明,只觉一颗心都被这清冷的月色洗涤过了一样,变得清澈而爽朗。
月缺了会圆,日子一年过去又是一年,如今的元宵节,家家户户很少有一家人自己包汤圆的热闹场面了,都是买一包速冻汤圆了事。年味儿淡了,因为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场面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