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艺术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作者:胡晓凡
“项目式”这一概念应用于教育行业最早见于美国,盛行于德国,从美国学者克伯屈最早在文章中将“项目式”应用于教育行业,距今恰有100年的历史。百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对“项目式教学”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克伯屈于百年前就对项目式教学法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我采用项目这个术语,就是专为表明有目的的行动,并且特别注重目的这个名词。” 他将项目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决定目的,即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提出学习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拟定计划,即依据决定目的制定项目研究最终将要达成的目标;第三,实施计划,即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进行具体细致的项目探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结果;第四,评定结果,即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标准评定成果。 综上所述,“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的问题为前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并最终达成一定行为目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应当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针对历史教学,项目式教学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依据时间跨度及实施方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时间跨度久,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作为指导,此种项目式教学可以持续一个学期甚至更久,在此过程中,教师仅仅扮演指导性的角色,从材料的收集获取到分析应用,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此种项目式教学更为考验学生的史学素养。第二种教学方式基于高中历史学习的实际,可在一堂课上进行,教师作为主要引领,学生广泛参与。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筛选与该项目有密切关联的内容向学生展示,引领学生共同分析,共同探究成果。这两种教学方式实际上都意在通过对一个项目的深入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项目式”与历史教学的融合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如何把项目式教学的元素纳入到常规教学中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如何将项目探究落到实处,达到真正的育人目标,这是进行任何教学活动都不能脱离的主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项目式教学的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落脚点在哪里,要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立意,任何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不应当是架空的,应该有切实的目标。

进行项目式教学决不能单纯地依赖课本,但也不能完全抛弃教材、脱离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针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这一课题来说,现行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人为的切割,历史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呈现于不同的章节,这是现行教材依据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编排的现实需要。但是针对一个课题而言,我们有必要遵循历史本身的发展逻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学生既能从宏观上理解选官制度的发展脉络,又能从微观上具体认识到每一时期选官制度发展的背后现实,形成对选官制度的辩证认识,最终提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宏观把握,情境创设

作为一节项目式探究课,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形成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它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实加以描述 。就本节课而言,利用大事年表,使学生能够将具体的历史事件对应到相应的时间段,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对整个选官制度的演变形成宏观的认知,感知客观历史事件背后的发展趋势。

二、微观分析,深化认识

学习历史不仅要有全局性的认识,还要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事件进行深刻分析。对具体史实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而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因此有必要带领学生深入探究选官制度背后的政治与经济现实。

以科举制为例,在讲解隋唐以来选官制度时,教师首先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在课下通过上网搜索、文献查阅以及向老师咨询等途径得出的关于科举制的认知,尝试分析科举制的时代背景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每一阶段的特点。该环节的设计恰恰体现出“项目式教学”的内涵,即学生课下自主搜集资料进行探究。同时也有利于达成史料实证能力中要求的“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他们的查询结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也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教师提供不同学者对科举制起源的见解,引导学生对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讨论并阐释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知科举制的含义,并达成史料实证能力中要求的“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的意图上利用史料”的能力。

在讲解科举制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材料不断推进,层层设问。由于科举制延续的年代较长,无法在一节课中完整地展示,因此需要教师从中挑选出科举制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行深入探究,以小见大。

三、多方比较,辩证认识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和能力。它要求学生面对历史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教育、文化和社会制度,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明末以来,部分士人敏锐地触及到科举制存在的问题,对科举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顾炎武和黄宗羲就是其中的代表。八股文是一种标准化的考试文体,因此给人们造成科举制与现实完全脱节的印象。在进行项目式探究的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八股文在开始时也并不是政府存心要埋没人才,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最终,脱节是八股文,而并不是整个科举考试。

在清朝末年内外交困的环境下,古老的科举制最终被废止,但也不能因为科举制度被废就将其说得一无是处。科举制废除后,原来猛烈抨击科举制的梁启超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提到的那样:“我开始研究旧社会时对教士充满偏见,我结束这一研究时对他们充满敬意。”这句名言同样适用于科举制。

四、升华认识,培养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对科举制的不同评价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有效着眼点。

课堂最后一个开放的探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概括总结,由选官制度本身进入到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并以古鉴今,探寻当今的选官制度应遵循一条怎样的路径。

历史教学采取项目式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不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成为知识的主要建构者。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陈苗苗)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阳光“五自”融,象山德育红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塑造实现途径探微

皮影艺术在学前专业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依托教材文本,挖掘仿写仿说训练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