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艺术

依托教材文本,挖掘仿写仿说训练点

作者:林荔云
在生活中,我们有个熟视无睹的现象,牙牙学语的娃娃,一遍又一遍地模仿长辈和周围人们的语言,最终学会了说话。其实,学生的语言表达也来源于模仿和借鉴,由简单到复杂,由平实到生动,通过不断地仿写仿说,习得更准确、更具体、更生动的表达技能,不断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一、采撷精彩文字,善仿

我们语文教材文本中的文字,准确、生动,可圈可点的闪光点很多。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依托文本,采撷精彩文字,引导学生品悟阅读,读有所得,学到更多的语言,学会表达运用。

1.仿字词。字词是构建语言大厦的基石,有丰富的词语积累和运用,才能生动形象地进行表达。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在学习《草原》第一自然段“一碧千里”这个词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动笔再写一写“一”字开头的成语,学生有的写“一马平川“一诺千金”,有的写“一帆风顺”“一意孤行”,等等。这样让学生能从当前学习的一个词,联想到像这样同字开头的一串词,互相启发,越写越多。或者,还是“一碧千里”这个词,老师稍加提醒:这个自然段中,还有哪个四字成语也是表示绿色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翠色欲流”,通过对比发现,一个是说绿色的范围很广,一个是讲绿的颜色很浓。在这两个含有“绿”的意思的词带动下,想想在平常的阅读中,还见过哪些写绿色的词,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想到了: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等,这样就丰富了词语的储备,而且进一步懂得了区分词语。

再如《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自然段比喻句里用到了比喻词——像、仿佛,老师提醒学生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发言并板书:好像、如同、犹如、宛如、似、如,等等。这样让学生经过换词训练,激活了脑中的语言储备,学会了归纳和分类,学会了在表达时要像课文作者一样,会换词,避免重复。学生用词丰富了,表达也就更生动精彩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感受到对关键词扎实的训练,对学生深入品读文本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

2.仿句段。句群、片段的表达能力、语言水平,是学生学会习作表达的关键,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我们的教材文本中,不乏精彩的片段,在这里,老师们要能停下脚步,挖掘出仿写仿说训练的价值点,引导学生发现,尝试,习得。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天空和天底下两方面写草原的美景,在这两方面的叙述中,老舍用了同样的表达方式:先写景,再写感受。学生认识了此段的构段方式后,老师可以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一处景色,或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景点,学习用这种叙述方法写个小片段。学生有的先写校园的木棉树,再表达对校园留恋的心理感受;有的写了夕阳西下的美景,同时表达了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体会……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在写景类习作表达中,寓情于景,变得越来越有话可说了,让学生透过文本的阅读既“得意”又“得言”。或者可以抓住第二次写感受的这句话,让学生用“既……又……既……又……”学着写对某种事物的体会感受。例如:比赛获得了一等奖,自己的心情怎样,用上这双重的关联词写出来;校园的百年老木棉树又开花了,一片火红,一片鲜艳,抬头仰望时,你的心情怎样,学着老舍用上这个双重的关联词写出来。通过这种复杂句式的运用练习,学生的表达也更接地气,更有真情实感了。

再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小林海音看骆驼,学骆驼咀嚼这一段写得特别有趣、生动。很多学生对此产生了共鸣,有的说:“我看金鱼吐泡泡也跟着嘴巴一撮一撮动起来。”有的说:“我听见小狗汪汪叫也情不自禁地叫起来。”有的说:“我看见蚯蚓在地上挪动,脖子也跟着收缩起来。”在林海音这一段文字的示范下,学生也跟着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片段。学生在仿写练习中向文本、向林海音学表达,明白了怎样让自己的表达变得更具体,更清楚。

二、细读对照插图,会想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里,几乎每页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和文本内容、课文主题密切相关,是学生进行仿写仿说语言文字的便利材料。老师可以巧妙地借助这个现成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思考如何让插图为课文学习服务,可以为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服务。

1.想教材里对应的叙述。教材中的插图,课文里多数都有相对应的文字叙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看图,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图中的内容,再对比课文里是怎样描述插图的。这样,学生们的表达就有了比照,能更快地发现表达的异同、叙述的优劣,更好地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如《丝绸之路》课文的下方,横跨两个页面,插入的是“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图中的情景,提示学生关注骆驼,观察人物,留心骆驼和人物身上的东西等,在学生纷纷叙述之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比自己和作者在观察和表达上的异同,借鉴方法,习得语言,学会表达。像这样,插图里的的情景课文有对应叙述的地方很多,如《白杨》中白杨树的图片、《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林海音看骆驼的插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街上和阳台上开满花的课文插图、《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些古诗词的插图更是具体形象了,老师可先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图画,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在说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2.想教材里没有的叙述。在教材中,还有些插图只是映衬文本,没有文字表达。这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把插图的内容表达出来。如,在学习《祖父的园子》时,我们看到了小萧红在花园里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情景,对比课文文字的描写,读到了小萧红的童年之乐。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插图右方的祖父,但课文没有过多的描述。这是怎样的一位祖父?他多么爱自己的小孙女,才让小萧红对他这样的怀念;他是怎样地去疼爱自己的小孙女,才让小萧红这样的自由自在,以至于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水随意往天空扬……也不会受到责怪。学生仔细观察祖父的长相、神态、穿着,并想象当时祖父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他望着小萧红,会对她说些什么,萧红会怎样与祖父对话、嬉闹。仿照课文的插图,学生通过自己的笔把和蔼可亲、勤劳朴实的祖父形象展现得更加栩栩如生。再如《再见了,亲人》,课文通过志愿军的口吻,歌颂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做的牺牲。那么,引导学生看图,图中那些胸配红花、探出窗子、挥手和朝鲜群众告别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过什么呢?透过插图,你想到了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让学生写下来。这样对照插图细读,学生的表达就有了依托,写和说的训练就更扎实了。

三、掩卷品评篇章,能写

我们经常会得到家长的反馈:孩子书看了很多,为什么作文仍然写不好;平常与人交流,孩子也是能说会道,为什么写作文又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是他们没有发现文本谋篇构思的形式,还没有发现文章表达叙述的特点。

1.写同主题作文。在教材里,有些课文的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像这样的文章,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把课文作为仿写仿说的范文,指导学生写同主题的作文。例如《童年的发现》中费奥多罗夫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自己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学习课文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交流,互相说说自己在童年生活中有什么发现,怎样发现的,像本文的作者一样,也写一篇题目为《童年的发现》的习作。这样的仿写,减小了学生下笔的难度,让学生乐写、爱写,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再如《刷子李》中,冯骥才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写出刷子李刷墙的规矩奇、动作奇、效果奇,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把人物的突出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学完课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题目,仿照一波三折的表达方法仿写一篇有突出特点的人物的作文,如《贪吃林》《爱笑张》《胆小陈》……在课文的示范引领下,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寻找、发现身边人物的突出特点,选择有一波三折情节的,生动的事例来写。这样,一个个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在学生笔下就能够立体起来,丰满起来。

2.写同体裁习作。学生的作文平淡无味,有的时候是因为表达的方式太简单。我们的教材文本中,有不少值得模仿的典型结构以及表达方法。如《白杨》,作者借写白杨赞颂了在边疆辛勤耕耘、默默付出的人们。学生可以模仿这种由景及人的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比如,借粉笔赞颂老师,借路灯赞美交通警察,借阳光歌颂母亲……让学生的表达不但有内容,而且有深度,增强习作的内涵。再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以题目做关键句,在文中反复出现,第一次出现后写了克服冻土层的困难,第二次出现后写了克服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的困难。第三、第四次出现在结尾部分,起到篇末点题的作用,歌颂建设者们吃苦奉献、科学创新的精神,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发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后,学生就可以模仿这种写作手法,以某一句话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进行习作实践,如《把爱坚持到底》《把春风吹遍大地》《把勇敢铭记心间》等,学习文章作者,把题目作为线索,在习作中反复出现,层层叙述,去写想写的东西,去抒发想抒发的情感,使自己的表达更生动、更有艺术性。

几乎所有的技能和知识的学习都起源于模仿和借鉴,而仿写仿说的语言表达练习,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获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借助语文教材文本,指导学生发现语言形式,领悟语言表达特点,学着写,学着说,让学生有本可依,有样可学,启发表达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兴趣。所以,依托教材文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挖掘仿写仿说的训练点,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陈苗苗)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阳光“五自”融,象山德育红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塑造实现途径探微

皮影艺术在学前专业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依托教材文本,挖掘仿写仿说训练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