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艺术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塑造实现途径探微

作者:蔡冬华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一些专家学者早就给出了明确界定,其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内容。在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有其个性解读,我们需要厘清核心素养实现途径,为学生数学认知内化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可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开展教学探索,强化数学意识、启动质疑机制、创新教法学法、接轨生活实践,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强化数学意识,培养学生数学直感

培养学生数学意识,这是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理论,才能确保数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1.建立多元数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教材等载体展开施教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数学内质的机会,学生数学意识和数感逐渐建立,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会慢慢形成。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甚至是感情,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敏锐的感受力,其学习意识会明显提升,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丰富。因此,教师不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师为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在教学导入时,教师给出了直观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如果遇到比万还要大的数,该如何进行读数呢?如我们的国土面积为9600000平方公里,我国的总人口为1300000000。这样的数字该如何读呢?学生对这些数字都比较熟悉,很快就给出正确读法:“960万平方公里”、“13亿”。教师随即引入计算单位,学生学习顺利展开。教师利用我国面积和人口这样常见的数字展开教学,给学生带来数感建立契机,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2.形成丰富直感。所谓直感,就是最为直接的感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直观教法,为学生提供感知数学的机会。如教师生动讲解、实物展示、实地测量、实验操作、多媒体展示等,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机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激活,数学学习效率必然更高,课堂学习气氛也会更好。小学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心理展开教学设计,用更丰富的信息冲击学生,创设更适宜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快速建立数学感知体验,为进一步展开教学做好坚实铺垫。《比较数的大小》学习时,为让学生对大数有更直观的认知,教师列举了一些数字,让学生先行比较一下谁大谁小。如720000和1100000、454800和485000,教师设计操作思路:比较两个大数,需要先弄清什么呢?如果两个数的数位相同,要先比较什么?如果两个数位不同,要先比较什么呢?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很快就找到了学习方向。有学生总结:720000和1100000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数位多的肯定要大;454800和485000两个数的数位相同,需要先看最高位,如果还相同,再看次高位,很显然,485000要大一些。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直观比较,为学生提供直观感知机会,通过对比,学生对相关数理概念有了一定理解。

二、启动质疑机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

学贵在有疑,发动学生展开多种质疑活动,能够有效促生学生数学思维,形成重要教学契机。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发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课堂互动呈现积极性,数学教学则呈现高效性。

1.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根据学生数学认知成长规律可知,数学课堂利用问题展开互动教学是最为普遍的选择。教师在问题设置时,需要做好多重学情调查,以提升问题的适配性。学生数学思维有个性特点,对数学的敏感度也呈现差异性,教师要对数学问题展开科学筛选,找到最佳切入点,以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学生都有好奇心,教师问题设计要带有悬疑色彩,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展开主动思考。在学习《求近似数》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数学问题情境:在我们生活中,常常要用到一些约数,也就是大概、大约等数字,你能够找到这些数字的实际应用吗? 学生拿到这个问题后,很快就陷入课堂热议之中。“我今天大约走了5000步,这个5000就是一个约数。”“我昨天看了大约五个小时电影。这里的五个也是约数。”“五一马拉松比赛,参赛人数将近100000人。这里的100000也是约数。”教师对这些约数进行梳理,并顺利引入求近似数的概念,对四舍五入法进行实践运用。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求近似数的操作方法。教师从一个问题发动,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课堂教学进入佳境。

2.发动质疑活动。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教法运用。小学生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都比较有限,如何才能成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应成为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大多有依赖心理,习惯被动接受教师提问,让学生主动展开质疑活动,需要给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发动。要给学生规划一些思维的方向,展开质疑的切入角度,学生有话要说,质疑活动才能顺利展开。《计算工具的认识》主要针对算盘和计算器进行介绍,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认真观察算盘和计算器,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提出你的问题设计。学生开始观察算盘和计算器,课堂学习研究气氛很浓。学生研究结束,提出了不少问题:算盘是我国发明的计算工具,其运算规则是统一的吗?中国的算盘原来是16进制,满15进1,这是怎么操作的呢?计算器有很多键,很多键都是用字母标记的,如何识别这些键呢?计算器和算盘相比有哪些优势呢?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并发动学生一起探究,最终达成学习共识。

三、创新教法学法,提升学生数学悟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有意识创新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多种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数学悟性,赢得教学主动权。

1.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师的不懈追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准讲解、课例展示、实验操作、图示分析、数据处理等,都有比较固定的方法运用。为激活学生参与主动性,教师不妨多给学生布设一些参与机会,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展开探索活动,势必能够形成更丰富的教法资源。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实验展开教学,可以为学生带来更深刻的数学触动。如《直线、射线和角》,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画图操作,过任意一个点,取两条射线,形成一个角,进而归结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叫做角。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角的相关名称,对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利用实验操作手段,展示数学现象和数学原理,给学生创造直观感知体验机会,这种数学教学操作无疑是具有较强针对性的。

2.传授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传授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学法基础展开深入调查,小学生方法意识比较薄弱,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学法,并在不断总结过程中形成完善的学法体系。学法有丰富内涵,教师要注意为学生传授一些学法,让学生在学法运用上形成更多心得,这对培育学生学法认知有一定帮助。《角的分类》对角进行了分类,分类标准是根据角的度数展开的。教师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找出不同的角的案例。学生快速行动起来,通过对不同角进行度量,逐渐找到了一些不同的角。如课桌的边角、流动红旗的角、扇子打开角、钟表时针分针形成的角。通过寻找,学生对各种角有了清晰认知,对角的生活运用也有了一定了解。发动学生进行生活感知,这无疑是最为有效的学法运用。

四、接轨生活实践,塑造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源于生活,接轨学生生活展开数学教学活动,其适合度更高,学生数学思维在生活实践中建立,其学习认知会更为牢固。

1.创新训练形式。数学训练形式设计时,教师需要有创新意识,要打破一些惯性思维。特别不能搞什么“题海战术”,避免机械性作业的出现,用训练形式的多元性、灵动性打动学生,以提升训练效率。书面作业一直是常规训练的基本操作形式,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一些实践性训练任务、表述性任务,甚至是利用网络信息形式展开数学训练操作,都会给学生带来全新感知机会,学生训练主动性也会大为提升。《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训练设计时,教师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自行编制速度、时间和路程方面的应用题,并展开评选活动,选出有价值的训练题目,为课堂训练提供训练内容。经过一番操作,学生给出了不少训练题型设计。如小明每天要走15千米,他行走的速度大约为60米/分。问,小明每天大约走多少米?又如:小花骑自行车去上学,每天要用40分钟往返学校,他家到学校的距离为5千米,问,小花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从学生设计题目可以看出,学生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认知,能够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让学生自行设计训练题目,这是比较有创新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更多主动学习机会,对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有重要帮助。

2.拓宽训练域度。拓展数学训练域度,就是要打破教材学习范围,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之中学习数学。为学生布设一些生活方面的训练任务,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数学感知机会。实地观察、实物测量、生活案例列举、社会调查、数学活动设计等,这些都属于数学训练创新设计,符合学生数学学习诉求,其课堂操作空间巨大,促学效果更为明显。学习《乘法估算》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估算抢答活动。由教师出题,学生快速给出答案,看谁又快又准。活动开始,教师给出题目:小明走一步的步幅长度大约为62厘米,他从操作这头走到那头一共走了253步。操作大约长多少米?学生快速给出答案:大约150米。教师继续给出题目: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整个行程大约17000千米,如果它每天能够飞行780千米,20天能够飞到吗?学生思忖半天,给出了否定答案。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性训练,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数学思维活跃,教学效果自然更为突出。

数学素养内涵极为丰富,我们需要遵循教学规律,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规划,通过改进多重教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抽象概念,形成数学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实践检验,最终形成数学认知体系。关注数学的严密性、有序性,提升数学思维的实践性,都可以获得丰富的数学认知。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符合数学学科教学特点,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具有极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作者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东海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陈苗苗)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阳光“五自”融,象山德育红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塑造实现途径探微

皮影艺术在学前专业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依托教材文本,挖掘仿写仿说训练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