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动手热情
《美术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美术学科的地位一直没有凸显出来,美术学科的潜能也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这既是美术学科的遗憾,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缺憾。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认知能力发展较好,儿童主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感知和认识世界。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创设操作情境,以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课堂感受性。例如,在学习《神奇的口袋》的时候,一年级的孩子对美术既陌生又好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在新授课之前可以先让小朋友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新书包,教师说:“小朋友们刚刚进入一年级,爸爸妈妈肯定给你们买了新书包,对不对?哪位小朋友想上台展示一下自己的新书包呀?”教师可以让几位坐姿最棒的小朋友上台展览,并且引导他们说出新书包的特点。教师一一给予鼓励,:“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棒喔,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动手做一个新包包好不好啊?”教师展示出准备的卡纸、布料、剪刀、胶棒、蜡笔、水彩笔等材料,说:“下面,老师先给小朋友们表演一个魔术,一会儿,老师将用这些材料为大家做一个小包包,奖励给这节课听课最认真的小朋友!”教师运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创设的操作情境,不仅多次调动了学生的动手热情,更有效地调控了课堂,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布设手工任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李吉林老师提出:“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情境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彻实践性。”其实美术对提升小学生审美能力、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学校、家庭、教师都应该给予美术学科更多的重视,既要保证学生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也要让学生获取必要的美术知识,提升学校的美育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布设手工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手工课是小学生的最爱,符合强调感受性、体现和游戏性、看、做、玩融为一体的教学要求。手工课是学生智慧的结晶,是激发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美术学科的手工课不在少数,例如《鲜花送老师》这节课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材料制作一束鲜花送给老师,既具有教育性,又富有趣味性。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带一盆美丽的玫瑰花给小朋友欣赏,并且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询问:“小朋友们,九月十日是什么节日啊?”小朋友们齐答:“教师节!”教师继续说“教师节是老师们的节日,也是小朋友们向老师表达感谢的节日,如果你们自己动手制作礼物,老师会更高兴!”这样就迅速切入了主题,孩子们开始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制作鲜花,有的心灵手巧的孩子直接用褶皱纸做花朵,有的孩子用彩纸、毛线团、彩笔在卡纸上做了一朵花,有的孩子用彩纸剪出花……下课的时候,老师面前堆满了色彩斑斓的花,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展开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动手实践
课外活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辅助方式,它不仅能够增加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还能培养兴趣,丰富心灵。教师也可以展开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动手实践。例如,教师可以和学校领导沟通组织健全美术兴趣小组,定期举办学生美术作品展览,组织文艺观摩活动,举行美术绘画比赛等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兴趣小组,确保参与学生的水平,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板报、墙报、海报、手抄报等方式边学边实践,在实践中活学活用使知识水平得以提升。教师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作出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有较高艺术品位的作品。对于个别在美术方面展现出极高天赋的孩子,教师可以利用便利条件为他们举办联展和个展。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展和图片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主办者走进课堂,为学生现场示范。当然,课外活动最好能够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例如在学习《对折剪纸》时,教师就可以让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学习过剪纸的学生担任小老师,以小组为单位做示范,达到先学者带动后学者的积极效果,真正让课堂内外都充满艺术气息。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形成综合能力观,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美术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科,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美术学科中得到提升,对今后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石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