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地制宜——开发农村特色体育器材
其实现代体育项目的雏形最早也是源自乡间的体育游戏活动,因此,农村体育教学也不必过分追求标准化的体育项目,可以采取因地制宜、另辟蹊径的策略寻找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中的活动,进行农村特色体育器材的开发,以此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例如,可以将校园的某面围墙改造成攀岩墙,在围墙上安放一定间距的“把手”,至于“把手”的形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把手”安放完成后,学生们就可以手脚并用在攀岩墙上攀爬,这是非常好的“攀岩”体育活动项目。再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喜欢爬树的爱好,利用学校的树木,建立一片“健身林”,引导学生开展“爬树”活动。其实“爬树”本身就是一项体育运动,但在现代体育活动中,“爬树”的对象不是树,而是爬杆和爬绳,而在农村只要对树木稍加改造,就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快乐活动的场地,开展趣味化的“爬树”活动。
这样,通过因地制宜的策略进行特色体育器材的开发,能够有效地弥补农村小学体育器材不足的现状,从而为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提供基础。
二、二度开发——丰富农村学校体育器材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体育经费不足、体育器材不完善的情况,与城市体育器材资源无法相比。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二度开发策略对体育运动器材进行丰富。
1.灵活利用现有体育器材。体育器材并不仅具备单种功能,教师只要稍加设计,就能让体育器材发挥更大价值。例如,一根跳绳既可以开展单人跳绳运动,也能做抛绳、投掷绳、还能代替羽毛球网、作为绑绳进行两人三足跑,还能作为连续跳跃标志。再如,实心球不仅能开展投掷活动,还能将其作为重物进行负重跑,也能作为障碍物标志,并能用于开展保龄球游戏。再如,标枪和小皮球除了进行原本的体育活动而外,前者能够做跳高架,后者还能开展垒球游戏。
2.动手自制简易体育器材。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动手制作体育教具,所用的材料可以是生活中的废旧物,这样既能够丰富体育教具,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还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起到资源保护的目的。如,可以用废布和沙粒制作沙包,用其来练习投掷;用旧矿泉水瓶装满水进行负重跑;用砖块做标志物进行折返跑步练习;还能用废纸来做健身球、投掷飞机,等等。通过动手自制简易体育器材的策略,能够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落实绿色体育观。
3.有效合理地利用学校场地器材。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都十分有限,因此对场地和器材进行有效布局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体育活动能否正常开展。体育教师可以对场地进行合理布局和功能划分,以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在进行场地布局时,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灵活运用,量体裁衣,避免浪费;二是要根据教学需要划分多功能活动场所,一地多用。这样就能够发挥学校场地器材的最大功效。
三、巧妙借用——充分利用农村社区体育器材
农村民间的体育活动其实十分丰富,比如很多地方有农民运动会,大家自发开展球类、棋类、田径类的竞技比赛;还有一些地方有赛马、遛狗、斗鸡的比赛;一些地方还有农村健身房、老年文化宫等,农村社区体育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农村有句俗语:“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许多农村社区居民在劳作之余对体育活动非常重视,农村社区也都有一定的体育运动资源。
学校可以考虑与社区协商,适当开放社区体育资源,这样既可以避免资源闲置,也能丰富小学生体育活动形式。如,开发棋类活动日,在活动日当天将社区的棋类设备借来学校使用;再如,设置社区场馆开放日,将场馆开放给学生使用;又如,组织摘水果、种庄稼、摘茶叶、插秧等农业生产竞技赛,这样一来可以起到体育锻炼的作用,二来也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学生们对家乡的环境十分熟悉,家乡的生产活动也是耳熟能详,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可以从身边着手,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既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身边的体育,也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探究欲,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产生建设家乡的壮志,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体育核心素养。
总之,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结合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增设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应注重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多功能性以及可操作性。所开发的体育器材资源要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并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一线体育教师应以全新的角度来审视现有体育器材资源,同时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具实用性和适用性的新的体育器材资源。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蓬壶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