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经过世代衍变、发展、积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书法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绽放着中华文化灿烂的光芒。书法教育关系到学生书法兴趣的提升,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书法这门艺术的兴盛与衰败,关系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从文字的发展来看,起源于象形,指事、形声、会意。不难看出汉字是艺术的综合体。以线条的粗细、长短、轻重、缓急,笔画的增减、疏密、结构变化多姿呈现着汉字的艺术魅力。书法教学是传承汉字艺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书画同源”,在中国绘画、书法史中,书与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缤纷多彩的绘画、形神兼备的雕塑、节奏韵律优美的音乐、婀娜多姿的舞蹈、意境深远的诗词、创作者的内心世界都可在书法的线条中得到无尽的体现。
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如果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书写,关注学生的书写质量,掌握书法基础知识,肯定会影响一批对书法有兴趣的学生,书法爱好者自然会脱颖而出,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才能有保障,中国书法继续繁荣、稳步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定会起到积极作用。
书法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艺术,书法学习是一种身与心的修炼,是一种情感与态度的积淀。通过书法学习,可以激发潜能,提升修养,培养人的个性和审美能力,丰富书法学习中的内涵。感受美,理解美,是创造美的前提。颜筋柳骨,千秋楷法;魏碑汉隶,风神秀绝。书法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美的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欣赏与理解。书法之美在于对线条细微变化的理解;在于对汉字结构布局的认识,在于对章法的认识。从汉字结构布局、变化中,从笔画的长短、粗细、收放、滞涩、洒脱的流变中,从章法的结构、布局中让学生体验局部美和整体美。
书法学习离不开临帖。而临帖要做到会读贴。分析所临的碑帖,找到喜欢的原因。精准把握汉字的笔画结构,掌握笔画的形成轨迹,从用笔的轨迹中体会碑帖创作中作者用笔的轻重、缓急、滞涩。准确把握汉字的间架结体,做好汉字各部件的组合分析,其中包括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半包围、独体字以及各部件的大小、高低、长短、变形等的观察处理。观察碑帖的页面布局,了解每个字的大小,前一个字与后一个字之间的呼应关系、连带关系,间距、行距、布白、落款、印章的合理性。书法是笔与形的结合,用笔造型。心中有笔,贴中取形,然而贴中取形,并非易事。有些书法爱好者,写了一辈子的字,也没有取准个字形,造成终身遗憾。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一,对笔的认识不够到位,缺乏驾驭笔的能力,没有养成良好的用笔习惯;其二,观察不够细致,没有对形迹进行思考,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书法练习没有捷径可走,凡成大器者,必须在训练中养成这两种必备的品质。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会用笔,学会观察与思考是书法教学的有效方法。笔者学习书法多年,浪费了不少时间,回想起来颇感后悔。学书有法必勤耕,勤耕的关键在于思考,而不在于苦练,但勤练是必需的。勤能补拙,孰能生巧。语文教师应该把督促学生写好字,看作是一种责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书法教学重点不在教师评价学生字写得是否好看,重在教师指出字与贴何处相同,何处不同,让学生知道怎样写才能由不同变相同。学生精准地临贴,加上老师课堂指导、作业点评、课堂示范,有利于学生少走弯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可以在临帖的练习中发现学习书法的方法,掌握练习的技巧和规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书写习惯。能激发出学生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做到“曲不离口,字不离手”。
书法基础教育可以激发学习欲望,让学生从线条的粗细、长短、轻重、缓急、滞涩,笔画的增减、疏密、结构变化中感悟汉字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途径与方法,明确学习目标。在细微的线条变化中、在观察与思辨中、在技能的操练中实现对艺术美的理解与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书法创作艺术文化的内涵,传承中华文明,使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