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助形象的图画,理解词义
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表达清楚的词语,学文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图的直观作用,提高学生理解词语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如《海上日出》(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一文中的“天水相接”一词,学生凭文字来理解词意是有困难的。于是我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指出“天水相接”是指太阳升出海平面的那部分。通过观察与点拨,学生对“天水相接”一词理解很快,避开枯燥无味的讲解,学得非常轻松。
二、借助形象的图画,理解句段
在学文过程中,有时候学生对课文分段很难把握,对段中文字不易理解。针对这些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图加以解决。如我教《海上日出》一文,学生对课文中的二、三两个段落难以确定,对课文第四节的文字内容理解有困难。于是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中的两幅图并提出思考:第一幅图中的太阳为什么亮丽?(无云遮盖)第二幅图中的太阳为什么不那么鲜明?(有云遮盖)太阳为什么有时候露出、有时候又被盖住?(云不均匀)通过上述的观察与启发,学生又快又准地把课文分了段(以无云或有云情况下日出情景为依据),也很快地理解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第四节文字内容(即“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以上的教学可谓一箭双雕,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借助形象的图画,指导朗读
朗读要有感情的投入,而感情的投入又来自于学生对课文或图画的深刻理解。有些看图学文要想读出文字的语调、感情,必须借助看图,从理解图意上升到思想感情的理性认识,这样才能真正读出感情。我教《燕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次引导学生认真看图,让学生从图上来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春天的风光美好。这样的观察与引导,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还确保朗读时感情饱满,读得绘声绘色。
四、借助直观图画,理解主人公行为
在教《开天辟地》一课时,我让学生借助图画,立足文本,围绕盘古“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伟大献身精神挖掘文本。我引导学生想象生活在“黑暗混沌”之中的情景,感受开天辟地的艰难,体会盘古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以及创造崭新世界的决心;在教学“开天辟地”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持”、“握”、“劈”、“凿”等字,学习用词的准确性,想象盘古开天辟地的情景和艰难,带领学生做盘古“开天辟地”的动作,演盘古“顶天立地”的英勇形象;在教学“化生世间万物”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描写顺序,让学生抓住盘古身躯的不同部分“气、声音、眼睛、肌肉、血液、筋脉、汗水”,边读边想象这部分所化生的事物,积累优美的词语……整个教学流程顺风顺水,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五、借助形象的图画,启发想象
根据教学要求看图学文,就是要充分利用图的直观性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在教《卢沟桥的狮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一文时,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总结课上我再次引导学生看图并提问:“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很难数清。那么就其本身的特点来说它说明或体现了什么?”学生看图后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纷纷举手回答,“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我们更应该热爱伟大的祖国和人民”。通过这样的观察和思考,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想教育落实在心灵的深处,还培养了想象能力。
此外,我常常在阅读课上有意放飞学生想象力。如根据一些图画让学生创编蝙蝠为什么只在夜间出来的故事,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表现一下,月亮为什么在夜间出来?蚯蚓为什么喜欢在地下生活?猫会上树,老虎为什么不会上树?猴子的屁股为什么是红的?小刺猬为什么满身长着尖刺?等等。有时我会展示出一些材料或几幅图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想象,他们创作出一篇篇精彩的作文。我曾多次在班内为学生们“出版”充满童真童趣的班级《优秀作文集》,让学生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内驱力。一本本作文集写满了童真童趣,富含创意。故事的名字和内容往往让人闻所未闻,这都是学生们在阅读的基础上自己改写、补写、续写、扩写或创编的。
综上所述,学文中的看图既是手段,又是关键。它对于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学文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切不可轻视看图,应注意图文对照,反复看图。
(作者单位 山东省单县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