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岁末起,高校性骚扰/性侵事件开始“井喷式”曝光。随着美国“MeToo”运动的“蝴蝶翅膀”在大洋彼岸扇动,中国高校界的“MeToo”运动也拉开了序幕。无论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现旅美工程师罗茜茜首次实名公开举报被导师性骚扰,还是南昌大学毕业生小柔(化名)遭性侵后将母校作为第二被告起诉,都是极富勇气的行为。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各大高校在格外“爱惜”名誉之下的暧昧处理态度。
在民间对建立高校反性骚扰制度的呼唤下,以下问题成为迈不过去的门槛———
究竟什么是性骚扰?
性骚扰只存在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吗?
性骚扰仅与“性”有关吗?
亲密关系中的越界行为是否算性骚扰?
男性被性骚扰反而是占了便宜吗?
太过宽泛地界定性骚扰会带来哪些后果?
为什么部分受害者会不承认自己受过性侵害?
为什么超过半数的性受害者会选择沉默?
来自熟人的性侵害意味着什么?
…………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潘绥铭教授说的那样,我们“要等,而且可能还要等相当久”,“可是,又不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