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法律与生活

昆山事件落幕,直言的学者因担当而留痕

作者:文/王永杰 王常清
冯军教授随着秋日的清凉由北而南在神州大地铺陈,猝然爆发的“昆山砍人案”渐渐落下帷幕。在这起热点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昆山警方因及时作出与民众期待契合的处理结果而被称道。

事实上,在“昆山砍人案”的法律定性之争沸沸扬扬之际,众多法律人站出来发表了看法。难能可贵的是,在大多数民众和法律人倾向于正当防卫成立的情况下,一些学者却冒着被“拍砖”的风险,站出来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教授冯军就是这样的学者。

2018年8月27日晚9时多,昆山市一处路口,驾驶宝马轿车的刘海龙与骑自行车的于海明发生争执。争执的结果,令人痛心不已。按照警方的案情描述:“刘海龙从车中取出一把砍刀连续击打于海明,后被于海明反抢砍刀并捅刺、砍击数刀,刘海龙身受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案件发生后,昆山警方第一时间对于海明进行关押。

与此同时,“昆山砍人案”也迅速成为热点。公众在围绕“反杀”和“正当防卫”等关键词进行议论的过程中,开宝马、文身、先动手的死者刘海龙成为抨击对象,大家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事发第五天,昆山警方发布通报。在详细介绍案情后,警方认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面对这样的结果,公众和不少法律人在微信上为昆山警方“点赞”后散开了。冯军却不是这样。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他保持缄默。在案件尘埃落定后,他却站出来探讨该案“所包含的法理问题”。他说,普通人理解的“正当防卫”可能只是“别人打我是否需要还手”的一个选择,法律人却需要仔细厘定行为人的一举一动,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

出于这样的考量,冯军写下一篇8500多字的长文《“昆山砍人案”的冷思考,打捞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发表在《法律与生活》微信公众号上。如冯军预料的一样,文章发表后在短短几天内被6万余人次阅读的同时,海量的评论褒贬不一———批评之声堪称尖锐,甚至有人非理性地把作者称为“砖家”。

在刊发冯军教授的文章之前,我们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后果,但还是刊发了文章的原因在于,法律学科和医科高度相似。如同没有受过专业医疗训练的普通人不能给病人诊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和操刀动手术一样,没有受过系统法律专业训练的人也不能望文生义地“断案”。遗憾的是,每当热点案件出现,总有非法律专业人士和对某一门类并无研究的法律人爱做“键盘法官”。

在这种背景下,冯军等专家站出来发表专业意见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观点也许不是唯一的,但是他们会让更多人了解法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任何结论都是事实和证据相互映衬的结果。

换言之,冯军等专家针对“昆山砍人案”等事件发声,是在勇敢地担当社会责任。

 

房屋征收部门欲毁约,业主起诉协议无效巧维权

三剂“良药”化冥顽

“股神”婚外恋引燃豪宅保卫战

燃气炉废气引发上下楼邻居环境侵权纠纷

自信的正确打开方式

高桥智隆:让每个孩子都有专属的“哆啦A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