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法案
1994年7月29日,美国新泽西州汉密尔顿镇的一个7岁小女孩梅根(MeganKanka)正在家门口玩耍。邻居杰西过来邀请她到家里观看宠物小狗。杰西是刚搬到此地的新邻居,周围的人并不了解其底细。好奇的梅根跟着杰西来到他家,杰西残忍地强暴并杀害了梅根。
事发后,大家才知晓杰西是一名性犯罪者,曾两度因猥亵儿童罪被判刑。在搬到汉密尔顿镇前,杰西刚刑满释放,但当地执法机关和民众对此全然不知。梅根案件引发了人们对于犯罪信息公开制度的广泛关注。
在梅根失踪89天后,新泽西州州长签署法案,强制居住在新泽西州内刑满释放的性犯罪者登记备案。新泽西州政府建立统一的资料库,将这些罪犯的姓名和住址等资料公之于众,公众可随时通过电话或互联网查询。这就是美国第一部关于犯罪信息公开的《梅根法案》。随后,美国50个州陆续通过了各自关于性犯罪者登记和社区通告的法令。这部法案是小姑娘梅根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看过韩国电影《素媛》《熔炉》的人,对于发生在韩国的未成年人性侵案件有一定的了解。2000年,韩国颁布《性犯罪登记法》,规定对任何针对儿童的性犯罪进行登记,并且具有全国性的公众通告制度。2010年,韩国制定的《儿童、青少年性保护相关法律》要求性犯罪人在刑满释放后须在30日内到警察署报到并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实际居住地址、身高、体重、照片、性犯罪信息、性暴力犯罪前科事实及是否佩戴过电子脚镣等。犯罪人的这些信息会被放到互联网上,在互联网上公告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罪犯监禁时间和潜在的再犯罪可能性。
不知道刚搬来的邻居是“人”还是“鬼”,是一个在恐怖小说里经常出现的桥段。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熟人社会的解体,生活在钢筋水泥大城市里、对于周围环境一无所知的人们,对于这句话有了更加切实可怖的感受。这不仅需要城市管理者积极探索,更需要通过立法防范这种风险的发生。
犯罪信息公开
《犯罪信息公开制度研究》就是一本从法律制度角度对于我国犯罪信息公开制度进行研究的专业著作。本书的作者罗庆东博士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厅副厅长,是一位学者型官员。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著作,既有对于犯罪信息公开制度的理性思辨,更以近年来有关犯罪信息公开的典型事例为佐证,事例丰富,数据翔实。书名为《犯罪信息公开制度研究》,但文字内容却并不晦涩。
中国法制史上,虽然没有犯罪信息公开的概念出现,更没有犯罪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但是,历史上的一些制度还是与犯罪信息公开有关联。比如,我们经常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看到黥刑,又名墨刑,就是类似的操作。在犯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所刺的内容,除发配具体州府地名外,有的还刺上所犯案子性质、执役品种、服刑年限等,既是一种耻辱刑,也是一种犯罪信息的公开昭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尽管尚未建立统一的犯罪信息公开制度,但是,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各级政法机关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一些地方的检察机关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制定出台《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公开实施办法》。还有一些基层检察院启动了涉性侵害案件违法犯罪人员限制从业机制,规定对于强奸、猥亵未成年人等犯罪的被告人,不仅法律惩处,而且还要在其刑满释放后或者假释、缓刑期间,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公开其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照片、年龄、性别和案由等,并被禁止从事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工作。这种做法就是对于犯罪信息公开工作的一种试水。
目前,这些做法尚处探索阶段,社会舆论对此反应不一:有人认为此举有利于充分预警犯罪风险,预防犯罪发生;也有人认为,主动披露性犯罪者的信息,不利于他们回归社会,反而加大他们对社会的仇视。
除了舆论层面的争论,这些举措在具体操作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舆情审查及舆情处理配套机制,权威部门在犯罪信息公开之后,媒体的跟进报道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媒体对个案的报道过于突出细节,可能会带来传播犯罪方法的负面作用;媒体对个案报道过于情绪化,引发“舆论审判”进而影响司法;媒体过于夸大化的报道,可能会引起公众对某些类型犯罪的恐慌等。这些犯罪信息公开之后的后续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上述疑虑,都可以在这本《犯罪信息公开制度研究》中找出解决方案和理性思考。作为我国第一部研究犯罪信息公开制度的专著,这本书对犯罪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对我国的犯罪信息公开制度相关规定作了系统梳理,对我国犯罪信息公开的实践作了探讨和评价,其中不乏创新之举,对构建中国特色犯罪信息公开制度提出了框架性意见,是研究司法改革特别是司法公开问题的重要参考书。
政务信息公开是法治社会的标配,而犯罪信息公开披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是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的前提,更是对人民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展现了一个法治社会应有的社会姿态。
被荐书:《犯罪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荐书人:韩雪(北京市丰台区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协会会员,曾获评“全国检察自媒体十佳”,个人微信公众号雪语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