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坐在我对面,讲述美丽的爱情,时不时问我“是不是太冒险了”,语气满满的忐忑。在我身边,充满了这样害怕冒险的人。姑娘们过了20岁,就会倾向于在非常爱却不稳定的男友与不反感但具备结婚条件的相亲对象中间选择后者。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多数中国男女青年的爱情观还停留在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层次,仅仅比找个异性暖被窝、生孩子的生理需求高出一级。过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一小段路,你还敢嘲笑自己的爷爷奶奶们第一次见面就洞房,第一次上床就怀孕?
整个社会的安全感缺失,折射在爱情上,是捕猎型选手充满整个爱情市场。每个人都在寻找心仪的猎物,而这个寻找过程,有着严格的程序化管理与标准化流程,与爱情相悖。
爱情是随意的,见到一个人,除了姓名性别,其他一概不知,却认定前生与他相识,一见钟情既不是异想天开,也不是耍流氓,而是爱情最美好的形式之一。为了爱,不顾一切地完成一件过去没有勇气完成的事,学习钢琴,为了弹一首歌给他听;学习烘焙,为了做一只独一无二的生日蛋糕;减肥,为了轻盈地奔跑在探望他的路上;周游世界,为了心里藏着一个人,走遍万水千山。
如果你是一名捕猎者,以上纯属浪费表情,找到条件好的、扑倒,然后一辈子吃喝不愁,偶尔闲愁,其他的想法都是多余。即使他的条件差强人意,也会被当作潜力股来培养,让他去为了所谓两个人的未来拼命赚钱,在30岁不到的时候,所有梦想都被掐死了。
在中国,弱智的韩剧总能让人哭得稀里哗啦,因为它让苦逼的捕猎者意外邂逅华丽丽的爱情,开始一场过山车式的冒险,时间一到,大家皆可全身而退,尽享荣华富贵。
停留在为生存而择偶阶段的人们,只喜欢虚伪的冒险。爱情什么时候才可以不排斥冒险?当我们将它看做是一场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提供生活必需品的途径。
一位名叫Jack Hyer的美国男青年花费四年时间,周游26个国家,剪辑了一段求婚录影,送给他的女朋友Rebecca。他说:“我曾经经历过很多的冒险。我曾经骑在大象和骆驼的背上旅行,我曾经徒步到达过地球上最低洼的山谷,也攀爬过不少最高的山脉。但是,爱上了Rebecca才是我人生中最美的冒险经历。”
爱情给予Jack 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房子车子孩子,而是勇气,环游世界的勇气,他为爱而去冒险,冒险却丰富了他的人生。
为爱而做一件事,表面上是付出,其实是借了爱的翅膀飞翔,即使减肥这种听上去很低端的“事业”,你最终获得的健康与苗条也是谁都拿不走的。
有许多时间去进行一场长途冒险,是年龄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如果足够年轻,甚至可以像Jack 一样,为了在一起而冒险离开。人类最高级别的安全感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即使失去爱情,我们也不会一无所有,因为在拥有爱情的这段日子,我们成就了更好的自己,这才是爱情的至高境界:进可攻,退可守,生命从没有白白浪费。
爱情并不负责为我们提供一张年老时安稳的床铺与尽职的看护,那是养老院的职权范围,它只为了让我们经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在爱情里面找到过去从未正视过的那一个自我。如果你以这样的目的去爱,最不好的结局只是没有在一起,而从不存在爱情的失败。爱情怎么会失败呢?那场华丽的冒险,我们身披兽皮,手拿弓箭,走过丛林,经过沙漠,懂得了马铃薯的一百种做法,懂得怎样去爱,懂得走出悲伤的捷径。冒险的乐趣从不在于结局,仅仅思考结局的人,是生活的苦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