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法律与生活

《不动心》:安我心者,为我内心

作者:评论员:田享华(资深评论员)
境界

清茶在侧,沉醉书中,是我喜欢的生活状态。读书无止境,但读书有境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一本名为《不动心》的书籍,让我悟到读书的第三境。这本书的作者韩望喜,致力于人性与人生问题研究,是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央电视台专题片《道德的力量》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不动心》这本佳作融会古今、贯通东西,将东方精神与西方智慧熔于一炉,带给人们温暖和心灵慰藉。

初见《不动心》这一书名,我不免生惑,世界名著《薄伽梵歌》载明,“人心像风一样狂野”。然而,我们内心的变化,何止恒河沙数。现今,每当我们看到外界事物的变化,譬如飞涨的房价、潮起潮落的股市等,怎能不动心?如何不动心?

时空不断流转,我们周遭的社会正在经历着激烈变迁,我们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万物牵引我们的心,让我们应接不暇,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愈加复杂,使我们抑郁、恐慌甚至焦躁。面对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产生的许多心理困境,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出口,以释放压力。

看罢《不动心》,你会以新的视角去认识、对待周遭的事物。文中阐释的不动心,是引导人们将眼光转回自己———“生命所达到的境界,只有自己能体会,难与人言。对于修炼心灵的人来说,克己,是莫大的幸福与满足。一个有修养的人,并不太在意世界的回应,而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哪怕身体遭到一些羁绊、物质享受受到一些限制,心灵的那种平安,如饮甘醇”。

真谛

了解不动心简单,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却是难事。韩望喜通过字里行间的诠释,使我不禁顿悟:“不动心才是真谛。”在急功近利的今天,作者韩望喜几十年如一日,研读人生,探求人性,对生活和世界的善良与美好保持着不懈而刻苦的追求。不动心,也是他的生活信念与人生追求。

人的心境不同,外界环境的时时变换会引起各人不同的反应: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珍惜的;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不动心》告诫世人,不要被外在的环境牵着鼻子走,不要屈服于外界的干扰与诱惑。书中的两段话,“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和自性。你发挥了自己的本性和自性,就会体现出光辉”“人若有不动之心,惯看春风秋月,于万物流转之中见到世界的本性,漂流之舟顿见平静境界,伤痛之心会得到安抚”,是对“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深度解读。

然而,从古至今,很难有人真正能达此境界。因此,作者才写出《不动心》让大众去反思,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尘世的繁杂与多扰,现代社会的多变与压力,让无数心灵疲惫不堪。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仔细倾听心灵的絮语了,有几多日子不曾聆听自然的脚步了?看罢《不动心》,用心聆听,你会发现生存有智慧、做人有智慧、快乐有智慧。而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是永恒。

信念

在阅读中我感悟到:不动心是一种坚持。书中写道:“人要有原则、守信念。……有原则,守信念,才能生存;有原则,守信念,就会做人;有原则,守信念,定有快乐;有原则,守信念,永享幸福。”正如我们常人眼中的陶瓷,它看起来易碎,但在一个特定的温度下,它可能变得比钢铁还要坚韧。人心也是如此,我们不仅要有一颗脆弱、敏感的心,以感谢上苍赐予我们美好的生命;而且应有一颗自省的心,能时时洞察自己的内心,不断修身。作者告诉我们,智慧的心即宽容的心,宽容中隐含自己的见解,“人的发展,是和我们的包容之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对待每个人的前途和未来,要像对待篮子里的鸡蛋一样,现在看来是一个小小的鸡蛋,实际上它是一个潜在的生命,它会孵化出无畏的生命来”。

每每在书中看到作者与自己心境相同时的阐释,如遇知音。“善心莫善于寡欲”。我们不断祈求心境的安宁。其实,拓展自己的情怀,去看、去听、去领悟,才能真正达到自己追寻的境界。在我们的一生中,应该永远拥有两样东西: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希望之灯,一扇常开的窗———接纳之窗。

感谢《不动心》,如烈日下甘冽的清泉,滋润尘世中人们干裂的心灵;似严冬中熊熊的炉火,温暖我们厚重外衣下冰冷的心胸;更像一声轻轻的问候,给疲惫中的我们带来无限的心灵安慰。愿我们的内心能时时散发芬芳,在流年里等待花开,处繁华中守住真淳,于纷芜中静养心性……

被荐书:《不动心》荐书人:汪海燕(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法院干警,热爱生活,热爱读书)

 

气枪案轻刑化:个案推动法治的范例

空姐遇害案:网约车安全之殇

保护未成年人,为他们创设清朗的网络环境

不能让无良“蹭”热点的人躺在家里数钱

雷同的刑事辩护词:两位律师诉争著作权

致命冲突 “悄然”而至的弑师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