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底,在短短的24天之内发生两起教师被害案件,湖南省沅江市第三中学、辽宁省某中学的两位教师均被学生持刀杀害。学生的尖刀不仅剥夺了老师的生命,也刺痛了社会的良知。人们不得不面对这个痛心疾首的问题———学生为何向自己的老师举起屠刀?
2018年3月至4月间,记者前往案发地调查采访。随着两起弑师案细节的呈现,记者发现惨案的爆发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师生之间的矛盾和积怨已久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而面对这两起致命的冲突,学校、被害教师、学生家长却丝毫没有察觉。
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此类案件发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晰。教师,无论是在校园内被害还是在校园外被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正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所说:“传统的教育学是讲人如何发展的,但在被害预防等安全教育方面却是空白的。”
幸好,现在各地教育系统日益重视对教师、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
1 弑师案背后:致命的师生冲突
中南大学教授陈孝先向本刊记者介绍鲍江老师被害原因
2017年年底,教育界被两起杀害教师案所困扰:在短短的24天之内,湖南省沅江市第三中学的鲍老师、辽宁某中学的祝老师(化名)均被学生持刀杀害。
学生的尖刀剥夺了老师的生命,也刺痛了社会的良知。人们不得不面对这个痛心疾首的问题———学生为何向自己的老师举起屠刀?
沅江弑师案:学霸刺向恩师26 刀
2018年3月7日,记者从北京出发,踏上了开往湖南省长沙市的高铁,前往湖南省沅江市第三中学调查采访不久前在该校发生的一起弑师案。
沅江市第三中学距离沅江市约七八十公里。虽说地处乡镇,但几年前该校就被确立为省级示范高中,也是当地闻名的重点高中。学生只要能踏进这所学校的门,至少能考上二本。
一番周折后,记者找到了退休在家的中南大学教授陈孝先。作为被害教师鲍老师的远亲,他告诉记者,鲍老师是沅江第三中学高三毕业班班主任。他工作兢兢业业,爱生如子,其重点培养的学生张某曾获全国高中生物理大赛冠军,是一名公认的好老师。
在外人看来,鲍老师与他的学生、犯罪嫌疑人小杰的关系比较亲密,小杰还叫鲍老师为“鲍爹”。这是当地方言,类似于北方人说的干爹。鲍老师也喜欢叫小杰为“崽崽”,也就是儿子的意思。
2017年11月20日下午,鲍老师组织包括小杰在内的20多名学生观看了一场励志电影。电影散场后,鲍老师在走廊里要求每名同学写500字左右的观后感。
临时增加的两项任务,让打算到镇上买东西的小杰感到不满,他和其他几名同学当场表示反对。鲍老师离开后,小杰起身去厕所,并一直在走廊上逗留。在被鲍老师看见并叫到办公室前,他把放在教室窗台外准备带出去的水果刀揣进了兜里。
在教师办公室里,鲍老师不仅批评小杰当天不端正的态度,还批评他最近学习成绩起伏较大。鲍老师正准备拨通小杰母亲的电话时,站在鲍老师侧后方的小杰突然掏出水果刀,疯狂地刺了鲍老师26 刀。
事后,陈孝先了解到,小杰自己就想考个家乡的二本大学,但鲍老师却经常对他说:“你很有潜力,只要再努力冲刺一下,就能上一本,甚至上个重点大学。”
一个不爱学,一个逼着学,小杰和鲍老师产生了矛盾;二人只是维持着表面的师生关系,没有撕破脸皮。每天被逼着学习,小杰内心已经有了很深的积怨,只是鲍老师还不知道。小杰的一些同学说,小杰生气时,会拿着小刀在桌子上刻字,嘴里似乎在念着“杀”。
案发时,鲍老师一句“不写,就给我转班!”的话语犹如一根导火索,引爆了小杰内心压抑着的积怨,使他完全失去了理智。
鲍老师的女儿与小杰同班,小杰杀了鲍老师后,拎着血淋淋的水果刀回到班里取书包,见到鲍老师的女儿时说:“我把你爸爸杀了!”此时,他与鲍老师的女儿近在咫尺,但他没有为难她,只是背着书包扬长而去。
陈孝先向记者介绍完此案后,扼腕叹息。记者问他:“您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从老师的角度讲,您觉得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惨案呢?”陈孝先回答,鲍老师一番好心,就是想逼着小杰进步,但被小杰误会了。鲍老师的动机是好的,但方法欠妥,特别是说“不写,就给我转班!”的话对小杰刺激很大。
在无关的人或者成人看来,转班是无所谓的事情;但对一个未成年学生来说,转班就意味着老师不要你,抛弃你了。所以,转班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是接受不了的事情,是一件很羞辱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小杰就丧失了理智。
在采访沅江市第三中学的前一天,记者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中南大学南校区采访了中国当下走红的文化学者、中南大学教授杨雨,她曾多次走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讲授唐诗宋词,很受观众的喜爱。谈到鲍老师被害案时,杨雨理性地分析道,老师是课堂的主宰和权威,不仅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掌握着学生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老师应该多些慈爱,因为孩子的心灵非常脆弱。就像一个物体,一旦超过负荷,不是破碎,就是变形。
记者在沅江市第三中学校园外采访时,发现该校校门紧闭,校门两侧都写上了鲜红的大字“严禁将管制刀具带入校园”。
透过学校的大铁门,记者清晰地看见教室墙上的标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刮骨疗毒的魄力、卧薪尝胆的精神,再创高考新辉煌!”沅江市第三中学师生的自我激励从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正在努力挣脱那场弑师案的噩梦。
记者试图采访该校校长,通过保安联系后,被婉拒。
在市委宣传部的协调下,沅江市教育局沈狄文副局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案发后,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局都做了哪些具体的、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沈狄文:此案发生后,全市领导非常震惊,尤其是我们教育局的干部更是愧疚,都在尽最大的努力消除负面影响。概括地说,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清理了学生宿舍,重点清理管制刀具。
第二,教育学生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因为小杰就是玩了太多的凶杀暴力游戏后,把现实与虚拟混淆了。
第三,对全市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
第四,召开全市校长大会,出台全市学校德育教育指导意见。
第五,聘请市司法局的一些干部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
第六,召开全市班级管理现场会,精通教育工作的市领导到会提出要尊重教育的规律,不要扭曲地培养人才。
记者:案发后,市教育主管部门是如何对老师进行安全教育的?
沈狄文:事情发生后,沅江市第三中学的一些教师很伤心,他们说:“我们辛辛苦苦地教书,呕心沥血地付出,到头来却被学生给杀了!”我和局长多次到该校做安抚工作,也要求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多注意方式方法。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惯、任性;老师对学生的个性要多了解,因材施教,争取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也要求老师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中南大学教授杨雨
湖南省沅江市教育局副局长沈狄文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北京若辰律师事务所主任于若辰
辽宁弑师案:学生讲台上刺杀老师
2018年3月15日,记者联系到了代理辽宁省某中学弑师案的北京若辰律师事务所主任于若辰,了解了案件发生的经过。
据于若辰律师讲述,案件中的被害女教师姓祝,殁年41岁,是一名英语老师和班主任。加害人是她的学生,14岁的大东。从初二到初三的两年时间里,祝老师几次让大东来补课,也就是社会上所说的小班补课,一学期500元。
祝老师曾几次对大东说:“大东,你和你爸妈说一下,你得来我这里补课。”大东说:“老师,我的文化课也不好,补英语也没用。我父母说,等念到初三毕业,就不让我念了。”祝老师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大东,你长大后,不是吸毒就是犯罪!”有一次,祝老师说大东的头发长。大东反驳道:“老师,我一星期前才剪的头发。”老师用尺子量他的头发,还用尺子盒打他的额头,致使大东因疼痛哭泣。
最近,于若辰会见大东时,大东告诉律师,上体育课的时候,学习好的、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到操场上去玩,学习不好的、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只能待在教室里学习。大东爱好体育,也喜欢玩,但因为学习不好,所以没法自由地出去玩。这一点,于若辰律师也调查了其他学生,得到了证实。
于若辰律师说:“在会见时,大东让我转告他的家人,如果被害方要钱太多,就别赔偿了,他自己宁可多坐几年牢。因为大东父母的身体不好,特别是母亲刚做完手术,家里实在太困难。”
案发后,该县的某位教师曾与媒体记者做过交流。他调取了大东的成绩单,数学2分,语文15分,是一名后进生。
案发前一天的2017年12月13日,该校校长看见有学生趁课间时在卫生间玩扑克,大东在一边看热闹。校长以为大东也玩了,就说明天要把这事告诉大东的班主任祝老师。大东一想明天自己肯定又要被老师骂,就在晚上准备了一把水果刀。
第二天,站在讲台上的祝老师叫大东上来时,大东把水果刀藏在袖筒里,冲到讲台上对祝老师刺了三刀,其中两刀刺在祝老师的脸上,一刀刺进动脉。刺的时候,大东大喊一句:“你还有完没完了!”
事发后,据大东的同学回忆,当时,大东两手发抖,脸憋得发紫,眼睛瞪得很大。
最近,记者见过大东的父母。这对朴实木讷的农民,一提起此事就痛不欲生,无法接受采访。大东的姐姐对记者说,以前大东挺活泼的,后来他越来越沉默寡言了,有时候生起气来就是两手攥拳头,脸憋得通红,说不出话来,半天才能大喊一声。
于若辰律师说,大东的主观恶性不是很深,案发后他就后悔了,拨打了“999”急救电话,自己也投案自首了。“我代理这个案件后,心情非常沉重。大东还是个孩子,本应该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但现在却不得不在高墙电网中度过青春。他才14岁,未来的路还很长,应该多学习文化,遇事冷静。我给他买了词典、法律书籍、笔记本,嘱咐他要自学。”
2018年4月初,于若辰律师告诉记者,被害人家属在接到大东家属的赔偿后,出具了书面谅解协议。
2 两个关键词:规则意识&换位意识
本刊总编辑李秀平就此类事件阐明观点
就此类弑师案,本刊总编辑李秀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具有两个意识很重要:一是规则意识,二是换位意识。
规则意识
规则包括法律规则。学生之所以敢对老师行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规则意识的缺乏,也就是对法律规则缺乏敬畏。可能行凶的学生内心深处就不懂得法律是一条高压线,不懂得一旦践踏了这条线,后果不堪设想。而这样的规则意识,并不是通过普法教育中简单的法律常识和法条的照本宣科就能养成。
准确地说,规则意识是一种观念意识,就如法律名言所说的那样,“法律如果不被信仰,将形同虚设”。
只有对法律有信仰,才能遵守法律。现在,个别青少年思想上没有意识到法律是有尊严的,不容侵犯。所以,在面对一些激愤的事情时,这些少年就会无所顾忌地用极端手段处理问题。
换位意识
如果老师有换位意识,对学生换位思考、换位对待,这样的悲剧或许可以避免。两起弑师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许多老师也是为人父母,扪心自省,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遭遇了老师的训斥、侮辱,自己会是什么心情?
即使没做父母,也当过学生。老师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了解学生,分析为什么学生会在面对一件让老师看来很小的事情时大发雷霆?学生的负面情绪是怎样聚集起来的,等等。
胡适曾说:“给人脸色看是最卑劣的品质。”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很强,也很脆弱,你给他脸色看,他很容易受伤。两起案件中涉嫌犯罪的学生都是多次遭遇老师冷脸色,使其内心积怨,再遭言语刺激,就诱发其行凶,酿成悲剧。
学生与老师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二者不是主次关系,也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从法律意义上说,是人格与尊严平等的主体。
既然学生与老师的人格权是平等的,学生也需要换位思考来体谅老师。但学生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尚未成熟,他们的换位意识来自于哪里?这主要来自于家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都有问题家长。
大家想一想,夫妻双方加上双方老人都很难管束好自己的孩子,何况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在家里娇生惯养的学生呢?所以,父母首先要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有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不好,要多灌输正能量。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能给孩子一个换位思考理念上的引领,在现实生活中以身作则地进行行为上的引领,就会培养出孩子的理性思维、健康的人格,类似的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3 被害人学专家王大伟:教育学中应加入一门安全课
王大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王大伟 “全国出镜率最高的明星警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预防被害专家,担任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天网》《一线》和北京卫视《法治进行时》点评嘉宾。
就两起弑师案,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他从被害人学入手,讲述了预防犯罪和预防被害。
不可不知的被害人学
记者:王教授,请您讲讲什么是被害人学?
王大伟:在犯罪和防范领域中,有三个学问:一是警察学,即警察的学问。二是犯罪学,是研究犯罪成因的学科。据说,现在世界上有几百种犯罪学理论,有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教育的等。三是被害人学,主要是研究被害性———为什么一个人就被犯罪侵害了?他(她)为什么容易被犯罪侵害?这就是从被害人的角度寻找防范的一些小要点、小诀窍。这三门学问,警察学、犯罪学和被害人学,我们都应该了解,以便研究犯罪现象,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增加防范技能。
记者:请问被害人学的定义是什么?
王大伟:所谓被害人学,是指“某一人或一个群体之所以被害,是因为疏忽、大意、刺激、贪婪、露财、炫富、引诱、挑逗等自身过错原因,引起加害人对其加害”。也就是说,被害人身上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过错。
从预防犯罪到预防被害
记者:预防犯罪有个大趋势,叫从预防犯罪到预防被害,我们该如何做到预防被害?
王大伟:犯罪是一个由多个犯罪环节组成的链条,我们既摸不透也掌握不了。但犯罪需要一个条件或情境,如果不给犯罪嫌疑人这个情境,他前边做多少条件都没有用,他会终止在这个最薄弱的环节上。该理论告诉我们,其实,很多犯罪都能防范。过去,中国有一句话叫养生必先避祸,就是要想让自己的身体好,你现在就要躲避灾祸。
记者:两起弑师案,都是老师和学生的冲突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如果从您介绍的这个理论来讲,是不是如果当时老师注意避开刺激,就做到了有效预防?您觉得老师如何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良好地使用语言?
王大伟:预防犯罪,有技防、物防、人防等,但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预防,即“心防”。
1998年,我在芬兰做访问学者时,翻译了一本《欧美犯罪预防犯罪方略》的书。该书介绍了北美洲和欧洲最有影响力的54个案例,其中谈到了防范犯罪的侵害模式。当时,我从中捕捉到了一个词———观念预防。其实,这个观念预防就是中国的“心防”。
像我们做老师的,当你看到孩子气极了、眼神凝固了,被逼到绝路时,或者说在一个重大事件要发生时,你就要往后退一步,不能刺激他,让他把这个邪恶的情绪宣泄和转移出去,即所谓的“围师必缺”“穷寇勿追”。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老师既要用感情呵护,也要用智慧开导。
做中小学老师很不容易,工资不高又特别辛苦。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多尊重老师。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娇惯,老师每天与不谙世事的学生打交道,有些问题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成为被害人。
我是学师范出身的老师,在我们传统的教育学中没有被害预防的课程。所以,我认为教育学中应该加入一门安全课,如被害人学或犯罪学。
通过学习,要让老师们知道怎么避免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老师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让矛盾扩大、激化,以免害了他人也毁了自己。
毕竟未成年人做事没深浅和轻重,就像打台球,这一杆子打出去了,球就不可控地滚走了。所以,对青少年说话也好、办事也好,都稍微留点儿余地,掌握点儿分寸。就像《朱子治家格言》告诫我们的两句话:“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4 学、教、校、家四方谈:为校园安全和被害预防开“药方”
鲍鹏山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山西省乡宁县教育局长王建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记者经过调研发现,教师被害案件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被害案。这类老师被害,实施犯罪者基本是家长,犯罪原因基本是怀疑老师处理问题不公、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
第二类是中学教师被害案。这类案件的实施犯罪者基本是学生,其犯罪原因大都是因为学习问题。
第三类是高校教师被害案。这类案件的犯罪主体也是学生,犯罪原因大多是教师与女学生有“瓜田李下”之嫌疑。
第四类是教师在校园外被害案。这类案件的犯罪原因千差万别,有的是遭遇歹徒抢劫,有的是遭遇家庭暴力等。
针对时而发生的教师被害案,学者、教育局局长、老师、家长各自开出了自己的治理“药方”。
学者说:高校教师也要学会自我保护
高校教师被害案件往往涉及“师生恋”:一是男老师与女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没有拿捏好分寸,致使对方产生误会。二是男老师已经成婚,有的因家庭不和睦,想通过婚外情进行心理或生理补偿。
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成某因与个别女生交往过密,被一名男生用刀砍死在教室里。悲剧发生在刚下课时,几十名学生还没走出教室,目睹了血案。后来,那名与老师来往过密的女生向检察机关写了情况说明,说自己与成教授发生过两性关系。而杀害成教授的正是这名女生的男朋友。中国政法大学给犯罪的男生出示了其一贯表现良好的证明,这名学生后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中南大学教授杨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师生关系要亲密不要亲昵。有的学校有规定,男教师找女学生谈话时,必须把门打开,不能有肢体接触。某高校有一个例子:某位男老师与自己带的女研究生关系暧昧。这名女学生已嫁为人妇。他们的师生恋被女学生的丈夫知道后,其丈夫找来自己的几个朋友,用麻袋把该名男老师套起来暴打了一顿。
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河北大学教授韩田鹿也认为:如果老师与学生彼此都是单身,年龄也相差不多,彼此真诚相爱,倒是很美好的事情。但如果彼此都有家室,或一方有家室,即使有了真挚的情感,也要竖起一道法律墙,克制自己,遵守公序良俗、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保护。
教育局长说:依法治校,安全教育全员化
2018年3月14日,记者来到山西省乡宁县采访了县教育局王建明局长。时值乡宁县即将召开全县教育工作大会。该县已经几十年没有召开如此规模的大会了。
记者:您多年担任教育局局长,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
王建明:教育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为了教育的发展,从县委、政府,再到我们教育职能部门,都制定了这样或那样的规划;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案、计划,安全工作首先是最重要的。安全工作不出事是硬道理,出了事是没道理。
安全工作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的安全,另一个是教师的安全。抓教师的安全,首先就是抓师德师风。如果师德师风工作做得不好,就可能埋下安全隐患。为了预防隐患,我的手机24小时都不关机,很多教育局局长都有这样的习惯。
记者:你们乡宁县的教育安全工作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呢?
王局长:我们不仅把相关安全知识汇编成手册,还实施了安全教育全员化,即所有的教师都要讲安全,所有的职工都要讲安全,并在每周五进行集中学习。
这些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感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动力,也出现可以一句话、一个举动把一个学生从天上打入地下,可以让一朵鲜花瞬间凋零。
我们主要强调师德建设,如严禁教师上课时使用有刺激性、侮辱性、挑衅性、歧视性等语言或一些肢体语言,避免导致师生间矛盾升级。
我们坚决反对老师对学生进行罚站或者赶出课堂,毕竟受教育是学生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权利。同时,我们也积极依法治校,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校闹、校园欺凌事件,更重要的是积极预防犯罪发生,千方百计确保校园的安全。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优秀教师陈瑾
老师说:让沟通无处不在
2018年4月4日,记者来到全国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辽宁海城分基地采访。该校教师谭凤涛认为,发生湖南和辽宁两起弑师案的直接原因都是老师没有使用好语言,用言语刺激了对方,致使自己被害。
“言为心声”。我们作为老师,每天都要使用精准的语言完成授课任务,同时也要使用妥当的语言与学生交流。
有人说,恩德犹如一杯水,喝了就没了;而仇恨好像一颗恶的种子,在学生的心底生根、发芽、疯长。这是人性中恶的一面。我认为老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而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服从地位。老师的优势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为什么还有学生要杀害老师呢?
我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个别老师私心太重,障蔽了智慧。另一种是方法有问题。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领导对下属、老师对学生,好像对方只能服从,否则就是狡辩、就是态度不好。久而久之,就会使对方心理堵塞。
大家知道,河流一旦堵塞,如果不及时清淤,暴雨来临,就会变成洪涝灾害;人的血管堵塞,就会发生血栓,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性命。而这些都能通过肉眼和仪器检查。唯独人的心灵堵塞了,不好发现。尤其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不敢给强势的一方脸色,只能隐藏、压抑、郁闷、纠结。时间久了,一旦爆发,麻烦就大了。
有句广告词是“让沟通无处不在”。沟通靠什么?靠语言啊!所以,大家要存好心、说好话。好话是从心底发出来的春风、暖流,人人都喜爱。即使是有意见,也要笑着说。就算对方不接受,也不至于动刀子反抗。
2018年3月29日,记者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区)采访了具有较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陈瑾老师。她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者,当有一颗父母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出来。唯其如此,才能化解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和误会。此外,学校应该对老师进行法制教育,尤其进行生命安全、被害预防教育。
家长说:教育孩子,父母是第一责任人
两起弑师案的犯罪嫌疑人都是学生,那他们的家长有没有责任呢?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一名家长代表。
吉林省公主岭市电业局工程师李占文不到50岁,已坚持照顾孤寡老人30年。这位优秀的家长通过点滴行为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成长与父母的关系,他也有独到的见解———
现在有一种怪现象:一些家长,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时,就主观臆断是老师对他的孩子如何不好了,而不是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到不到位。养不教,父母过。“问题学生的背后是问题家长”。现实中,一些家长把孩子学习不好往老师身上推卸责任。如果老师处理得不够理性或缺乏智慧,就可能给自己惹来麻烦,如会刺激孩子对老师实施暴力,甚至引发血案。反过来说,如果老师善于沟通,及时化解矛盾,也会减少自己的被害概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经常念叨老师的不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孩子对老师产生偏见和怨恨。如果积怨深了,一个偶然的导火索,就会害了老师,也毁了自己。(本刊记者铁铮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