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法律与生活

杨延超:拥有“点石成金”魔力的知产律师

作者:本刊记者/李云虹
拥有知识产权法学博士头衔的他是一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型律师。早在十年前,他就提出将知识产权与资本化运作予以结合并著书立说。如今,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生导师。

他是一名知识产权疆域的开拓者。当他意识到“在我国尚有90%的专利、版权和闲置商标还躺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酣酣睡眠’”时,便产生了“唤醒那些沉睡着的知识产权,将它们变成宝贵的财富”的想法。如今,早年他作为创意顾问参与创建的知识产权网络平台已走上良性运营之路,为上万家企业提供服务,激活了无数沉睡中的知识产权。

他是一名编程高手,精通六门计算机语言。在他创立的HOW机器人实验室内诞生了两个法律机器人———全国首个能智能撰写专业知识产权法律文书的机器人“FILE”和包含了模拟人脑实现自我学习和思考的“HOW”人脑机器人。

他就是杨延超。

杨延超2018年5月7日,北京市石景山区万达广场的一家咖啡馆内,记者专访了北京万贝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杨延超。

早在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举办的《版权战争》新书发布会上,记者便与该书的作者杨延超初识。在本次近三个小时的访谈中,每每谈及知识产权资本化、人工智能+法律等话题,记者能从他的眼中读出热情与发自内心的热爱。而正是这份作为原动力的热爱与踏实、认真、严谨的作风,令杨延超站到了时代的浪尖上。

将自己锻造成辩论高手

说起杨延超的求学生涯,不得不提一个词,那就是“辩论”。杨延超坦言,在求学期间,辩论一直伴其左右。

在杨延超的人生履历中,有一些堪称完美的时间节点:18岁时,从省级重点高中考入自己梦想中的学府西南政法大学,攻读法律专业;19岁时,斩获重庆市大学生辩论比赛冠军,同时担任学校演讲辩论协会会长;20岁时,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学生会主席;21岁时,被保送免试攻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并考取了律师资格;22岁时,参加中国首届律师辩论比赛获第一名,被全国律师协会和司法部授予“全国优秀辩手”“重庆市最佳辩手”荣誉称号;23岁时,荣获第八届“全国挑战杯”科技学术活动全国二等奖、重庆市特等奖;24岁时,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法律顾问并成功代理数起震惊全国的大案;25岁时,考取知识产权法学博士,投身法学前沿问题研究……

杨延超坦言,从1996年到2006年间,自己参加各类辩论赛达100多场,四次获得省级辩论挑战赛冠军。然而,在这些堪称辉煌纪录背后,是一段他不愿过多提及的往事。在杨延超撰写的一篇《30岁人生感悟》文章中,记者找到了答案。

进入大学,面对高手如云,自感一无所长的杨延超感受到了满满的压力,但这份压力却成为他成熟起来的动力。面对痛失至亲与无力交纳学费的双重困境,他没有被击溃,而是勇敢地站了起来。在考取研究生后,他一边赚钱,一边读书,并成为“当年学校最年轻的博士”。博士毕业那年,他被团中央和教育部评为“全国十大学生标兵”。

面对本刊记者,杨延超将那段苦涩的经历甚至可称之为成长的痛点幻化成了自己进步与成熟的动力。在他看来,辩论不仅令自己减压,同时也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提升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家庭的现实困境让杨延超闯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一边读书,一边接触律师工作,积累经验,为日后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延超推崇以美国大律师丹诺为代表的法律适用主义,认为法律的意义在于解决社会问题。他认为,从事律师职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正如卢梭的那句至理名言:“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于杨延超而言,磨难与压力便是他成长道路上的泥土,让他的人生之树生发得更加茂盛。

知识产权与资本化之路

早在十年前,杨延超已将自己的触角放在了知识产权法与资本化运作的契合点上,并撰写了如今读来依然具有新意的专著《知识产权资本化》。在他看来,这本专著是自己博士后期间的最好纪念。

当年,杨延超博士毕业后,来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后,并被派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做研究工作。在同学看来,深圳并不是做学术研究的最好选择,强烈的商业观念支配着那里的每一个人,激励他们时刻拼命“钱”行。

深圳这座带有强烈市场经济味道的城市,并未妨碍杨延超的写作与思考。在他看来,这段经历与他所撰写的“资本化”问题具有某些难得的契合之处。

杨延超告诉记者,在深圳,自己喜欢在面朝竹林的办公室和距离办公室不远的“五星级”图书馆流连忘返。窗前的竹林美景,可以令他放松精神,寻找写作的灵感来源;成为图书馆的常客,让他习惯于在那里阅读和思考问题。

除了阅读和研究工作之外,杨延超非常注重参加社会活动。在他看来,“深圳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很强,政府也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战略研究。因此,那里有良好的知识产权实践的土壤”。在中国深圳博士后创新讲堂上,他主讲“孙子兵法与知识产权战略”,获得良好的社会口碑。

在与深圳这座城市同呼吸的日子里,杨延超慢慢地有了更高远的思考视角———知识产权不仅是一项权利,而且是与货币资本、实务资本并列的资本;并且,它在未来社会的作用还会更加凸显。或许是对这一战略眼光的认可,2007年,杨延超的“知识产权资本化”研究课题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全国二等奖。

也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杨延超早前萌发的想法促成了一家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诞生。这个平台旨在为技术、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交易提供权威、周到、细致的中介服务。

“当年,我有了相对超前的一些想法,但这个想法是否有科学依据,需要数据的支持和严谨的论证。”杨延超说。于是,网络平台成为他进行课题研究的一块试验田。

在这家网络平台的宣言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在我国,尚有90%的专利、版权和闲置商标还躺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酣酣睡眠’。我们实在需要一根哈利波特的魔法棒,唤醒那些沉睡着的知识产权,将它们变成宝贵的财富!”这段别致的宣言见证了创建者的初心以及使这个网络平台成为中国第一个系统化、全方位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全过程。

如今,经过11年的发展,作为早期的创意顾问,这家网络平台早已完成了自我造血的功能,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人工智能法的大胆设想

如果说,在十多年前将知识产权与资本化运作相结合的想法算是超前的话,那么,十多年前杨延超便开始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规制并欲将其作为科研项目予以研究,令人钦佩。

杨延超笑着告诉记者:“当年,我读博士后时,有两个选题,一是知识产权资本化,二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创制。”当年,很多朋友都笑称,他的人工智能法创想太天马行空了,不切实际。但没人料想到,十几年后,人工智能真真切切地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并成为一个风口。

杨延超告诉记者,从1956年美国达特莫斯会议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至今已有62年的历史。在沉睡了半个多世纪之后,人工智能重新焕发活力,几乎成为近两年最火爆的关键词,各行各业都在振臂高呼“拥抱人工智能”。

由于笃信实践出真知和研究的目的,杨延超创建了HOW机器人实验室,诞生了两个法律机器人———全国首个能智能撰写专业知识产权法律文书的机器人“FILE”法律机器人和包含了模拟人脑实现自我学习、神经网络布局、深度思考、长期记忆、逻辑分析、大数据运算等模块的“HOW”人脑机器人。

记者注意到,在这两个机器人的研制过程中,杨延超参与了相关程序的编写工作。他笑称:“因为当时我的这个想法很超前,既要懂法律又要懂技术,因此没人编写相关程序。”于是,他就自己硬啃编程,经过上千个日夜的学习和实践,最终将六门计算机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

在杨延超看来,人工智能的法律保护与法律纠纷已经拉开序幕。科学家、律师、投资人在关注人工智能产业的时候,势必需要回答:如何为自己的人工智能产品制定法律保护战略,使法律保护成为人工智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13年,小i机器人和苹果siri机器人之间就曾因为法律纠纷打得轰轰烈烈。这场战役首先是小i机器人提起的,它先起诉苹果siri侵犯自己的专利权,主要是涉及小i机器人的一项专利“一种聊天机器人系统”。

最终,2015年4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决,支持苹果siri的主张。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小i机器人专利面临被宣告无效的风险。

这场法律之争仅是一个开始。在杨延超看来,机器人的名字争夺战、机器人的形象涉及版权和外观设计的法律问题、机器人的大脑与算法如何保护等问题,终将一一涌现。

通过分析,杨延超发现机器人像人一样会有名字。而我国民法专门设置了姓名权予以保护人的名字,但机器人还不具备像人一样的主体资格,它的法律地位更像是一种商品。正如一个好的品牌可以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价值一样,机器人的名字作为商业品牌,也就意味着其背后的商业利益。

随着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需要自己的名字。毫无疑问,类似于婴儿的起名难问题也终将在机器人领域出现。

正如杨延超所坚持认为的那样,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的不是数据,而是数据的算法,再上一层便是数据算法最终所形成的产品。与产品相关的法律问题及如何创制问题,成为摆在法律人面前的一道题目。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无论你是否喜欢,人们都将迎来人工智能时代。要么拥抱它,要么被它彻底替代。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

不知杨延超下一个大胆创想又会将目光落在何处?记者对此深表好奇。

名律面对面

杨延超记者:在您的新书《版权战争》中,您认为,我们国人的版权意识开始觉醒了,那么,觉醒后的版权意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杨延超:版权产业是非常庞大的。在美国,版权产业是当之无愧的顶级产业。2016年美国全部版权产业为美国经济贡献了近2.1万亿美元的增加值,甚至已经远远超过在全球处于霸主地位的金融行业。

我国国内的版权产业刚刚起步,版权意识的觉醒已经让大家懵懵懂懂地感觉到版权行业的巨大潜力,资本闻着肉腥味儿已经开始有所动作。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知识作为一个消费品,其市场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的多少。赋予中国版权产业多大的想象力都不为过。

记者:在您看来,如果说互联网是上一个风口的话,那么,下一个风口将会是什么?

杨延超:可以预言,版权将成为下一个风口。而在此时此刻,在版权帝国时代开启的前夕,如果想让自己在未来的帝国时代取得先机,站上风口,分得一块蛋糕,立于不败之地,做好充分的准备必不可少。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点。

 

气枪案轻刑化:个案推动法治的范例

空姐遇害案:网约车安全之殇

保护未成年人,为他们创设清朗的网络环境

不能让无良“蹭”热点的人躺在家里数钱

雷同的刑事辩护词:两位律师诉争著作权

致命冲突 “悄然”而至的弑师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