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乐在其中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多数教师都将重点放在了接受学习上,导致师生互动不足,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逐渐丧失。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机会,将学生当做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课堂上,每位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内在感受都不同,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想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活跃,更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关键就在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为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当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后,教师就应当及时提醒学生: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鼓励学生敢问、敢说,由此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此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有些教师阅读了一些鉴赏性文章,查阅了一些经典教案,学习教学方法,随后结合自身经验制定教学方案,以为此种教学方式肯定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一堂课结束后,学生的反映却没有那么强烈,似乎对教学设计并不感兴趣。教师就应当认真反思。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没有增加互动环节,冷落了学生,所以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此时教师就可针对学情来调整教学策略,如可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中都讲了哪些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按照自己预先所想来直接讲授课文,而是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阅读文章后提出了很多问题,大到文章主旨分析,小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教师就可对学生进行鼓励,同时让学生试着自己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师生可协作解决,如此一来,课堂氛围会更加活跃,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会更加主动,更加快乐。
二、运用联想与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此时如何将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中,深入探索作品的深意呢?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比较的方式,挖掘文字的“言外之意”。
以《荷塘月色》为例,在学习此文时,需按照作者描述的景物来展开联想。如欣赏“叶子出水……裙”,这一比喻句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爱莲说》一文来感受,用语言来描绘“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叶轮廓,再结合舞蹈演员优雅的身姿,从中体会荷叶轻盈舒展、秀丽挺拔的姿态。而在学习“月光如……轻纱的梦”时,句中描绘的月光非常柔和,“如流水一般”,倾“泻”在荷塘;叶子与花被月色笼罩,仿佛附上了乳白色的光辉,“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子与花仿佛都一起进入了梦中……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想象来品味词句,就能够使学生发现自然美,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长城》时,其中有一段对傍晚时分景物的描写,为下文做铺垫。在课堂上,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寻找关于深秋时节或傍晚时分景物描写的诗词。学生找出了《琵琶行》中“浔阳江头……秋瑟瑟”,表达了友人分离时内心的凄凉;《雨霖铃》中“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写出了恋人的离别之苦。通过联想与比较,学生就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提高文学素养。
三、开展分层学习,体会进步的喜悦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针对中职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分为三个层级,同时设定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会到达标后的喜悦,实现课课有得。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需设计三个等级的目标,难易度应当呈现梯度性,以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基础性目标应当侧重字词与文章内容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性目标应当侧重说明文章用词的绝妙之处以及诗人笔下秋景的特点;体验性目标应当侧重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意境与情感方面来分析诗词的艺术魅力。通过这些针对性的练习,让三个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学有所乐。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语文兴趣的方法很多,这些方式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应当相互结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艺术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李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