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艺术

立足语文课堂,传承传统文化

作者:张勖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对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立足语文课堂,则是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近年来,笔者致力于立足语文课堂,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一、创设文化课堂情境

依托语文课堂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隐性的德育,即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内涵、超凡的智慧,进而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常说的“知书达礼”和“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指传统文化的这种隐性德育功能。

因此,语文老师应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在教室张贴名言警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妙。在教授《故都的秋》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秋”的古诗文,自然就有学生举出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名句,于是我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勾画出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几幅画面,并概括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这样一节课学生始终浸润在文化的氛围中,陶冶在诗与画的意境中,传统文化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传承。

二、挖掘教材文化内涵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教材中集中了大量的经典,这些经典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洋溢着丰厚的文化精神气息。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深挖教材的文化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中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传递给学生。

教学中,我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这些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学生认识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认识了李清照,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看到了一个女词人如大丈夫般的胸襟;读懂了李商隐,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同时,我们还一起探究风俗民情,在八年级下册当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黄河颂》和《三峡》中的旖旎风光,还在《春酒》《云南的歌会》中领略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教学实践中,我更是致力于从课文注释入手,挖掘文化常识;从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特定的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散步》时,我从“分歧”这个情节切入,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进行选择,从而深化学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伦理以及浓浓亲情中寄予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系统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优化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三、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文情并茂、词丰意美的作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当我们走进文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作个性化地解读和品味。

所谓的语文味,就是从语言文字生发出来的人文色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来描写若有若无的“春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我鼓励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们去发现人物身上的真善美,例如在学习《木兰词》一文时,可以深挖花木兰身上的传统美德,如巾帼英雄无畏的胆识、属于娇俏女儿的“对镜贴花黄”的女儿心性、属于华夏儿女的“孝心”,等等。

当然,课堂的时间和容量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全部需要。以教材为依托,选取感兴趣的专题,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样非常重要,也是课堂以外的有益补充。但语文课堂无疑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主阵地,是不可或缺的。

在长期语文教学中,我致力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拓宽传统文化的视野,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独辟蹊径地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情感情与审美情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继续在教学中立足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努力让学生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作者单位 江西省湖口县第二中学)

 

音乐课堂体验式学习与实践的几点思考

幼儿口语交际训练活动的科学疏导

农村中小学体育课中自制体育器材的应用

突破单词积累难关,把握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理念的渐趋成熟

用名篇架设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课的桥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