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守法技能人才,技校开设的社会文化类基础课或多或少都涉及劳动法律知识,《劳动合同法》更是这些课程的“常客”。纵观该法,其包含数字的条文为数不少,学生在刻苦记忆这些枯燥文字后,遗忘率仍很高,遇到工资、违约金、补偿金等数学计算问题却又无法展开思维,形成正确的守法观念更是难乎其难。知识原理掌握、思维的拓展和守法意识形成三个教学目标,要同时实现该如何解决?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意识到,要解决涉及金额计算的劳动合同法案例,教师应顺应文化反哺现象潮流,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引导其灵活运用相关数学思想方法。
二、案例分析
(一)列示案情
2011年6月1日,陈某与某市服装公司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双方约定试用期从2011年6月1日开始至2011年8月31日结束,陈某试用期工资每月2000元,转正后工资每月3000元。合同还约定,劳动者在劳动期间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需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10000元。入职3个月后,陈某从该公司辞职。他向该市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公司赔付工资差额,服装公司则要求陈某承担违约金10000元。
问题一: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陈某可以获得多少差额?问题二:陈某应承担多少违约金?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应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使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做对答案。
(二)借助符号化思想方法解读案例中涉及的试用期条文
1. 导入问题。《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2. 寻找规律。以上条文的内容比较琐碎。采用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收效甚微,使用数字表示相关的条文关系是快速记住条文的好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整个条文主要体现在劳动合同期限与试用期限的数学关系;接着引导学生借助符号化思想做以下的转化工作:将合同期限设计为A,试用期限设计为B,m代表月(月的英语首字母),y代表年(年的英语首字母)于是,晦涩的文字马上就脱胎换骨,变成了容易记住的数学符号。
若3m ≤A<1y,B≤1m
若y≤A<3y,B≤2m
若A≥3y,B≤6m
3. 拓展提高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关于经济补偿计算问题,也可以采用符号来描述相关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整个条文主要体现的劳动期限与经济补偿的数学关系。将劳动期限设计为A,经济补偿设计为B, m代表月(月的英语首字母),y代表年(年的英语首字母),S代表月工资,N代表工作年限,于是,这个条文的第一款也就应运而生。
若A<6m,B=0.5S
若6m≤A<1y,B=S
若A≥3y,B=6m
4.归纳总结。以上所举案例涉及的数学方法就是符号化思想方法。其具体操作方式就是用符号化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来描述数学内容的思想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使用这个方法列示关系图后,相关条款的内容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轻松了不少。
(三)分类讨论思想在问题一中的适用
司法实践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工资产生纠纷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涉及不同的法律关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可能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导致计算失误。在这个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使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相关争议。分类讨论思想就是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有时无法通过统一研究或整体研究解决,需要把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逐类讨论,再把每一类的结论综合,使问题得到解决。
1.阅读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不得超过二个月;二十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
2.探究方法。(1)导入问题。工资差额是多少? 法定工资不足额部分有多少?如前所述,将合同期限设计为A,试用期限设计为B,M代表月(月的英语首字母),Y代表年(年的英语首字母)。若Y≤A<3Y,则B≤2M。但是案例中试用期为6-8共3个月,超出法定试用期限1个月。那这1个月的工资差额应该是多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法定试用期工资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 ,也就是2400元/月,案情中的试用期工资是2000元/月,由此导致的工资差额又是多少?
(2)推理过程。陈某的转正工资是3000元,服装公司应该按照不低于80%的工资标准支付给陈某2012年6月和7月的工资。就是3000×80%=2400元。合同约定试用期为2000元,所以6—7月两个月的工资差额为400+400=800元;服装公司约定与陈某一年劳动合同中约定3个月的试用期,已超过法律规定的2个月试用期,服装公司应当按照转正工资的3000元支付2011年8月的工资。合同约定8月的工资是2000元,所以8月的工资差额为1000元。
3.正确解答。服装公司需要支付给小陈的工资差额为800+1000=1800元。
4.归纳总结。掌握分类思想有助于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和独立获取知识,使学生学会一种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上述对于问题一的分类讨论方法的处理清晰地呈现了《劳动合同法》对于工资的处理逻辑,突出强调了试用工资和正式工资的区别,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自己的合法工资,有利于学生对于工资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问题一通过分类讨论的方法,计算既简单又准确。计算过程非常方便,也保证了准确率。现实劳动争议中,仅仅依靠分类方法解决纠纷是不足够的。以下我们结合情境二和大家探讨另一个在劳动合同法案例中常用的数学方法—转化思想方法。
(四)转化思想方法在问题二中的适用
劳动者跳槽时是否需要支付劳动合同中约定的高额违约金?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如何解决需要运用数学转化思想。转化思想就是指将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简单的问题,从而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数学思想。
1.阅读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第二十五条规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之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2.探究方法。费用的产生来源于1个核心问题:劳动合同约定违约金的法定情形有哪些?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违约金只存在违反服务期约定和违反保密义务、竞业限制约定的两种情况。而本案,服装公司没有为陈某提供专项培训、约定服务期,其突然辞职并没有违反服务期约定或保密义务、竞业限制约定,故也就不需支付违约金。
3.正确解答。陈某无需支付违约金。4.归纳总结。上述对于问题二的转化方法的处理清晰地呈现了《劳动合同法》对于违约金的处理逻辑,将对于抽象概念“违约金”的理解转化为对于“违反服务期约定”和“违反保密义务、竞业限制约定”的具体判断问题,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劳动者违约金数额,有利于学生对于违约金计算的理解和掌握。转化思想的使用使违约金是否应该支付的问题从繁琐变为简单,学习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特别关注
以上三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劳动合同法教学的具体应用需要教师大胆结合数学知识在法律纠纷解决中的具体运用推广到其他法律科目教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将数学方法与法律常识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思维方式教授给学生,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法学思想的指导下,主动将法学属性与数学方法结合,使定性分析的逻辑运算一致,使定量分析准确化和可重复化。
第二,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模式应是多样化的:课堂上应包括讲授、自行练习、学生自己出案例、小组案例讨论、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方式;课外模式应包括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校园宣传、课外调查、个人社会实践等模式。但所有的方法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基本原则。
第三,通过不同教学模式对技校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使用进行引导,不仅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思维创造力,借助数学思想等不同的学习方法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比较好的逻辑思维基础。
(作者单位 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